2024年第11期《政策》杂志刊发我局文章《绘好六张底图 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2024年第11期《政策》杂志
全文如下:
绘好六张底图
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全面部署。聚焦这个大局,对地质工作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我们必须紧扣先行、聚焦安全、强化服务,持续绘好六张“底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一、全力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绘制能源资源保障底图
湖北矿产资源禀赋比较优越,12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57种矿产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2—10位,奠定了湖北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国家战略腹地的资源基础。湖北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建设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需要我们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以找矿工作的新突破支撑保障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练好地质找矿“看家本领”,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对外借梯登高谋合作。积极融入“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引领、快速突破”央地企协调联动新机制,服务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持续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用好用活中部六省地质系统服务国家战略联盟、鄂湘赣“三省五方”、鄂豫皖“三省六方”、鄂渝陕“三省七方”等区域地质合作平台,努力打开湖北地质找矿新局面。另一方面,对内聚力攻坚求突破。充分发挥局找矿突破攻坚指挥部作用,以“四区”为基础,稳步推进全省8个片区、3个专项成矿区划与矿产前期勘查。
二、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持续绘制地质灾害防治底图
湖北地跨多个地质构造单元,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区域之一。截至2023年底,我省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达7.92万平方千米,已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风险区16614余处,其中特大型330处。湖北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需要增强地质安全支撑能力,服务保障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我们要不断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性、精准性、智慧性。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和趋势预测预警,探索应用多尺度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技术,推进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争取承接重大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实施荆门市石膏矿采空区、鄂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孝感市云应膏盐矿采空区等地质安全调查评价与监测,开展黄土坡滑坡治理成果集成。二是加强排查治理。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做好69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技术协管工作,建实建强“1(总队)+18(支队)+1000”地灾应急救援队伍,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试点,加强汛期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
三、推进地下水调查监测,持续绘制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图
水是我省最大的省情,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涉及地表和地下。湖北建设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不仅需要我们保护地表水,也要关注地下水,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地下水资源、水环境变化。目前我省已建成并运行地下水监测站点1403个,初步覆盖全省103个县级行政区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调查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321.39亿立方米,优质地下水资源量为219.97亿立方米。一是推进长江流域、汉江流域、清江流域等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环境、生态“三位一体”调查,实施全省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评价,开展十堰丹江口水库南片区神定河流域、荆楚大遗址(荆州)保护区、大别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二是持续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开展978个省级地下水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承担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230个监测点运行维护任务,实施长江流域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监测项目。三是积极拓展地下水污染调查等工作,实施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与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撑服务地下水污染防治,服务构筑水环境安全底线。
四、推进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持续绘制生态安全底图
湖北是生态大省、千湖之省,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作为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应尽之责。一是实施全省流域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与监测。开展清江中游、汉江中游、黄柏河流域、荆南四河流域、金水流域、鄂东南流域、陆水流域等7个流域单元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推进5个重点矿集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积极拓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工作。二是聚焦汉江中游襄阳典型区域,实施汉江中游及襄阳典型区域磷石膏环境影响调查,探索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地质路径。三是推进湿地碳汇综合监测示范,推广沉湖模式,持续开展多介质、多指标的湿地碳汇综合监测示范,构建多目标碳汇监测体系。探索建立GEP核算体系,开展恩施利川、丹江口库区GEP核算试点。四是开展长江沿岸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特色技术。五是聚焦清江流域、钟祥等典型区域开展健康地质调查工作,推动健康湖北地质联合行动,推进健康湖北地质工作走深走实。
五、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土壤污染防治 ,持续绘制粮食安全底图
湖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土地作为农业的基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需要我们持续推进全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以优质土地支撑优质农产品稳定供给。根据近年相关调查,全省新发现优质耕地44.8万公顷,天然富硒耕地45.2万公顷,富锌耕地49.3万公顷,富锗耕地64.7万公顷,富锶农用地96.1万公顷,同时也发现存在较高土壤污染风险的耕地1.8万公顷。一是继续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专项,完成十堰、襄阳、宜昌等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5000平方千米。推动建设覆盖全省耕地生态质量监测网以及配套的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与土壤三普成果对接,持续服务政府部门管理和农业生产需求。二是加强绿色土地、天然富硒土地和特色农作物资源调查,做好“天然富硒土地”申报,探索农业地质与生命健康、康养度假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省地质局工作人员在监利市红城乡临江村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垂直剖面取样工作
六、推进城乡地质工作,持续绘制城乡高质量发展底图
湖北地级以上城市所处区域地质结构稳定,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地质安全问题的诱发因素增加,地质安全风险随之增大。对这些风险,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据统计,武汉、鄂州等12个城市共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1000余处。一是积极服务韧性城市建设,落实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要求,谋划推动武汉新城、荆门、随州和仙桃等地城市地质调查,加强调查成果现代化集成应用,推动成果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廊道等重大工程中运用,向城市安全、清洁能源、生态环境、规划运营等方向延伸。二是开展“地质+数字乡村”建设应用示范,整合乡村土地、土壤、环境、灾害、产业、基础设施等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协助政府部门解决耕地撂荒、效率低下等问题,助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高效完成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加强地质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路径,推进以地质旅游为特色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