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潘安湖,层林尽染,飞鸟蹁跹,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不远处的国家3A级景区马庄村,100多名村民正在飞针走线缝制香包赶订单。小香包成为强村富民“金荷包”。
在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车间,一个个智能机械臂快速运转,一辆辆刚下线的新能源车整装待发。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完成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生态美城的转型蜕变,贾汪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推动“四区”并进全面转型,擦亮绿色发展“生态底色”,绘浓“发展成色”,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潘安湖主岛码头,湖面上排列着一艘艘画舫游船。远处驶来的两辆旅游大巴停下后,游客们陆续下车开始登船,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拍摄着远处的美景。
“船娘”朱雪宁熟练地启动游船,载着游客向景区深处缓缓行进。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只见偶被风吹皱的湖水清澈洁净,宽阔的湖面上成群野鸭低飞,阳光照射下,水岸交相辉映,天地融为一体,一派质朴的自然风光。“在这样的美景中,向游客介绍潘安湖这些年的变化,感到幸福又自豪。”朱雪宁笑着说。
眼前的美景,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徐州市面积最大、最集中、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
1990年出生的朱雪宁,老家在睢宁,但爷爷、爸爸、大伯都在贾汪这片矿区工作,所以她打出生就生活在这里。“那年头,运煤的小火车一来,饭菜上就落下一层灰。我们几乎不穿白衣服——撑不了半天,领子就黑了!”她回忆说。
长大以后的朱雪宁,和这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南下打工。“父亲常年在煤矿工作,深知其中的辛苦,所以一直教育我要好好读书,将来不能再从事煤炭行业。”朱雪宁回忆说,“当时是在无锡一个纺织厂打工,那时很羡慕南方城市的环境,有山有水,特别是花草树木的叶子很干净,不像家乡那样煤灰无处不在。”
2011年,朱雪宁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门口的塌陷地要改建成公园,并为本地人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当亲眼看到这片湿地公园的时候真的很震撼,看着以前大大小小的洼塘变成了一片湖。”朱雪宁毅然辞掉了无锡的工作,返回家乡,成了潘安湖景区第一批游船驾驶员。
“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父亲挖煤的塌陷地上开起游船。”虽然从早忙到晚,但看着家乡美了,游人多了,朱雪宁的心里也甜滋滋的。
“在这里,游客可以春天赏花、夏天看鸟、秋天观红叶、冬天拍芦苇。”朱雪宁说,“潘安湖的风景,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
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鹈鹕、蓝带翠鸟等数百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也在潘安湖畔筑巢安家。
据统计,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种类较建设前增加30种湿地植物、5种湿地鸟类。目前有植物328种、动物189种,其中鸟类106种、鱼类46种。潘安湖主体水质现基本维持在Ⅲ类水平,部分区域水质达到Ⅱ类水平,湿地生态系统构建趋于稳定,功能逐步完善。
游船先后经过鸟岛、荷花池、湿地保育区,朱雪宁一边驾驶游船一边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潘安湖湿地公园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自然了,2012年刚开园时候的潘安湖还有着或多或少的人工痕迹,但现在的潘安湖,真的越来越和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贾汪,因煤矿而兴盛,也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在贾汪区,最多的时候大小煤矿有226对,全区塌陷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
“道路坑洼断裂,村庄沉降破败,农田荒芜淹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原主任王晓侠介绍说。2010年3月,贾汪区正式对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规划总面积52.8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潘安湖改造拉开了贾汪生态转型的大幕,督公湖、解忧湖、龙吟湖……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完成。
“2018年以来,贾汪区不断扩大生态修复版图,共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39个。”贾汪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峰说,“近年来,贾汪以清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等4个‘国家山水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生态修复实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贾汪呵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给贾汪带来了生态福祉。
今日贾汪,山中林海苍莽,松涛阵阵;湖水相连,荡起万顷绿波;复垦的良田无际葱绿,一派丰收景象。百年煤城荡涤掉煤灰,重现河流绕城、湖水映城、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风采。
经过修复的潘安湖,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冬捕节、舟钓路亚大奖赛、龙舟赛、汉服国风摄影大赛……文旅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闻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这里是徐州城区300万市民的‘后花园’,是备受各地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目前正朝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踏实迈进。”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常务副总经理韩宝周说。
在潘安湖风景区,有很多年轻人从外地辞工后回到家乡,有的在景区工作,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回到挖煤的塌陷地,会在这片塌陷地上吃上了‘生态饭’。”景区工作人员高胜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以前是矿工,现在负责景区的水电维修等工作。目前,这个4A级景区已经吸纳2000余名周边居民就业。
在马庄香包文化大院,90后“绣娘”严梦一边制作“真棒”香包,一边笑着说:“今年订单大增,大家干劲十足。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都不耽误。”
近年来,马庄香包越来越火,销售额逐年攀升。2023年,超1000万元;今年预计约1500万元。据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介绍,香包制作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带动大量留守农村、就业能力偏弱的劳动力增收;还在全区15个村设立加工点,带动3000多人就近就业——在全年龄段人口就业上,已反超了采煤时期的带动作用。
此外,该村非遗体验、民俗表演、观光采摘、生态研学等农旅融合项目红红火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去年3月,贾汪在潘安湖畔打造沉浸式特色文旅街区——“徐州之夜”,盘活潘安湖—马庄片区业态,撬动夜间消费,成为独具特色的“国潮沉浸式体验”夜游打卡地。
“刘山治理好后,村里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一跃成为美丽乡村。”许阳村党总支书记鹿丙道介绍,村“两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大棚采摘、餐饮、养殖等多元化产业,投建金鱼、锦鲤高标准养殖项目,打造徐州地区最大的特种锦鲤、金鱼养殖基地,成功搭建起一个集养殖、观赏、展销于一体的综合农旅融合平台,吸引各方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种粮食”变为“种风景”,“土特产”成为“金饽饽”。近年来,贾汪区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农田变花园、农产品变商品、乡村变景区”的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带动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持续打响‘全域旅游 贾汪真旺’品牌,春天滑草、夏天戏水、秋天采摘、冬天滑雪,一年四季都有看头!年旅游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次。”贾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华介绍,贾汪区创成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滑雪、漂流、马术、登山、滑翔等旅游项目多点开花。
据统计,今年1—11月,贾汪区接待游客达11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产业的转型升级。
贾汪,这座百年煤城,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步履坚定。2018年以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关停拆除83家企业,削减焦炭产能580万吨、煤炭消耗70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7万吨、炼钢产能336万吨,集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加快推动重点技改项目达产增效。
贾汪的转型发展,从现任江苏金彭集团(以下简称金彭)董事长鹿守光的身上可见一斑。作为土生土长的贾汪人和一路摸索前行的本土企业家,他的人生沉浮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他见证了贾汪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1983年初中毕业,鹿守光下井做推车工,一干就是3年。1986年起搞煤炭运输,10年后承包了一个小煤矿,成为煤矿主。“一点也不夸张,那时候你到运煤车经过的路边随便扫一扫,就能扫到不少煤灰。这样的环境,谁愿意来这里旅游?”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弟弟骑摩托车摔倒,脸擦地上受伤,煤灰进入皮肤,当时没有清理干净,至今脸上还有黑乎乎的一块。”
2001年煤矿关闭后,很多人劝鹿守光去外地干老本行。看着一批批小煤矿主带着工人远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继续从事煤矿行业,鹿守光决定留下来:“舍不得离开家乡,而且从事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的压力太大,每天担惊受怕,又看不到前景。”
2002年,鹿守光通过朋友认识了一家外资企业的老板,开始为这家企业加工汽车零部件。他租了一个厂房,建起生产线。但是后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又一次面临转型。
“那时候,市场上的新能源电动二轮车越来越多,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推出电动三轮车呢?对于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和残疾人来说,电动三轮车更安全、稳定、实用。”说干就干,鹿守光依托原企业的人才班底,拉起十来人的技术团队开始搞研发。2004年,金彭第一辆电动三轮车面世;2008年,进入低速四轮电动车领域;2020年4月,首款新能源汽车凌宝BOX正式下线……
20年来,金彭从0到1不断成长壮大,迄今拥有15个生产基地,企业员工近万人,产品涵盖两轮、三轮、四轮全品类,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动三轮车更是连续16年全球销量第一。
“从油性漆到水性漆再到粉末涂料,从铅酸电池到锂电池,我们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向前。”鹿守光说,金彭始终秉持“用科技创造美好出行,以创新驱动企业成长”的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轻型绿色交通工具的领导者,持续提升产品“含绿量”。
“企业逐‘绿’而行,贾汪的生态环境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已经成为贾汪区吸引客商的金名片。”鹿守光说。
贾汪区狠抓产业壮筋骨、重抓产业接续替代、培育发展新动能,不仅培育出金彭这样的本土企业,还通过外部招引吸引更多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落地。
走进位于徐州工业园区的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6台真空感应熔炼铸锭炉依次排开,操作工人紧张有序作业,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作为能源,氢的优势十分突出。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氢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电工研是全国金属固态储氢材料大规模产业化的唯一企业、国内首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也是贾汪区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与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下属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的钛系金属合金固态储氢材料及装置,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等特点,解决了氢气规模化存储的安全问题,处于国内和国际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生产副总宝音图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年产金属储氢合金2000余吨,年生产1000Nm3金属固态储氢模块400余台,年产值3.73亿元。
一台约6立方米的金属固态储氢模块,可存储1000立方米氢气,怎么做到的呢?金属固态储氢模块内一块块吸氢合金,就是储存氢气的奥秘所在。“注入14-20℃的水,就能将氢气转化为氢化物储存在吸氢合金中;注入65℃的热水,可以将氢化物转化为氢气输出。”宝音图介绍说,产品主要用于氢储能电站、加气站、制氢存储等应用场景。
在该公司,还展示着一台氢能源自行车。“只需20克氢气,就能跑45公里。”宝音图说,氢能源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贾汪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主导产业,绿色多元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贾汪经发局副局长纵兆伟说,“目前正通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再壮大、培育未来产业质态再出新、力推生产性服务业层次再提升等举措,加快推进全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今的贾汪区,一座座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的新厂区代替了原来高污染、高耗能工厂,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1—11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503.36亿元,产业发展含金量更足、底色更绿。
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集聚转型动能,厚植生态底色,贾汪正在奋力谱写“贾汪真旺”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今年上半年,贾汪区以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信息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