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到差点关门,16岁的“大象”如何起死回生?

科技   2024-10-22 22:00   四川  

Evernote 已经活了快 20 年,2008 年 AppStore 上线时的第一批 APP 里就已经有了它的身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Founder Park。

2014 年,有一亿人在使用 Evernote,速度很快,跨平台,除了记笔记,网页剪辑功能也很好用。

但紧接着,Evernote 似乎有点心态膨胀,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越来越不酷,大家都开始用更酷的,比如 Notion,比如 Obsidian。

试图转型为 B2B 应用,以失败告终。Evernote 仍然存在,但正在慢慢死亡。

2022 年底,Evernote 被意大利公司 Bending Spoons 收购,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

很多老用户觉得,Evernote 大抵要关门了。毕竟,收购、裁人,榨干品牌价值,下一步就是关门。

谁曾想,Bending Spoons 把这事做成了。

两年时间,起死回生,留存率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 50%,新用户开始涌入。

The Verge 最近采访了 Evernote 现在产品负责人 Federico Simionato,复盘了他们如何重构应用、如何定价、如何挽回用户的过程。

注:国区的印象笔记早就拆出来了,跟 Evernote 没有关系。

知名科技博主阑夕总结了访谈的要点,TLDR,我们也整理了全文问答。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 Evernote 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 Nike 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 CEO 都无济于事。

减少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是 Evernote 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 Evernote 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 Evernote 后总会隔三差五的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 Evernote 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Evernote 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 Slack 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 Evernote,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在这个过程里,Evernote 完全的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 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 Evernote 在 AI 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 Evernote 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降本增效,这也很有难度,Evernote 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

新的 Evernote 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David:收购交易一完成,Federico,你和你的团队就开始工作了。一开始都做了些什么?

Federico:最初的一年主要是关于技术的学习,了解前端、后端架构。Evernote 的年代很久了,我们很难全部基于当时的架构重建,我们只能识别出最关键的部分,然后尝试重写这些。

然后是一个实时编辑的项目,称为 RT。主要是笔记内容在设备之间的瞬间同步,包括你的其他设备和与你分享笔记的人的设备。这与 Evernote 过去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我不知道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和人数,但我们在几个月内成功推出了它。

最近我们刚刚推出了 RENT,这是自那以后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另一个项目。在发布 RT 后,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同步笔记内容展开的。RENT 是一个同步元数据的项目,比如笔记列表、标题、片段、预览和最后编辑时间等。

你可以看到在 RT 之后我们是如何开始工作的。我们决策的逻辑是:是否能以不会影响应用原有框架的方式改进它?我们不想把 Evernote 完全摧毁重建。

David:是的,现在已经不是 2006 年了,时代变了。很多人以为你们只是拿这种老旧的应用程序,榨取最后一点价值再让它消亡。而你们想说,你们想要翻新、修补这个东西,让它变得新颖、现代。像Evernote这样的应用程序现在的定位是什么,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Evernote接下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Federico:通过与 Evernote 用户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将Evernote主要视为个人记笔记的工具,这是它的核心功能。人们用它组织他们的文件和信息,但通常使用这类软件的人往往相当有条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不一定要为那些每周还在用 Evernote 的数百万用户再做些什么,比如,它并不适合像项目管理那样的工作,尤其是协作型项目管理。用户也不指望用 Evernote 来做这些事情,这已经说明了 Evernote 未来可能不会往这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虽然 Evernote 在成为最佳工具上有些不足,但我们认为市场空间还是存在的,甚至是有需求的。虽然人们还是把 Evernote 主要当作个人笔记工具,但我觉得大家还是希望它在共享笔记和实时协作方面做得更好。所以,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感到很兴奋。

David:你们更注重正在使用 Evernote 的这些客户的体验,还是希望吸引更多不再使用 Evernote 的用户?二者怎么平衡?

Federico:我们主要考虑现有客户。因为客户数量依然众多。所以我们不想让他们不高兴。然后如果我们能在 Evernote 中添加一些东西,让它对现有客户和新客户都更好,那就太好了。

David:这是一个棘手的平衡,因为我想,就像我们之前有微软高管告诉我们,构建 Word 或 Excel 的一个难题是,如果你移除了 1% 的人使用的功能,那仍然是 1000 万人使用它、喜欢它、依赖它工作,这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 Evernote,我认为,以及任何类似的工具,人们都像是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倾注其中。所以如果你去改动它,即使是为了表面上让它变得更好,你都会搞砸一些人的工作流程和生活。而且你做什么都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

Federico:我一开始确实感到了一种责任感。我看到那些用户,也理解他们的感受,我很同情他们。

毕竟,当其他公司接手了你每天使用好几个小时的工具,一周七天都离不开的工具,那真的是一种让人很难受的情况,对吧?所以我确实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刚加入的时候,团队里有些人跟我说类似的话:「Evernote 有 5% 的问题。」意思是,虽然这只是个简化的说法,但每个功能至少都有 5% 的用户在用。虽然这不完全是技术上的事实,但它让你理解 Evernote 的复杂性。它有成千上万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中的每一个都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使用。

幸运的是,它不是 5%。有些东西被少于 5% 的人使用。所以我们能够做一些简化。例如,我们移除了工作聊天,这是 Evernote 中不太被使用的一部分。我们试着简化产品的一部分,但你不能就这样过来说,「好的,我将移除除了核心功能之外的所有东西」因为核心功能才是人们唯一关心的事情。」不,不,那是不可能的。

David:即使你只是把一个按钮从这里移动到那里,5% 的人会完全抓狂。

ToC、ToB 都想要,

但 Evernote 之前都没做好

David:我认为个人笔记记录这件事非常有趣,因为多年来我与许多构建类似个人笔记记录工具的人交谈过,比如待办事项列表、日历应用,或者其他任何东西。所有这些类型的生产力工具最初都是为人们服务的。然后你意识到通过向团队销售才能赚到钱。于是就构建了协作环境、构建了所有的商业工具。突然之间,你完全改变了应用程序,使其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多人同时使用的应用。

Notion 是我最喜欢的例子,Notion 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程序,现在他们主要向公司销售时与他们主要关注个人用户时完全不同。他们赚了很多钱,就是因为他们向公司销售。

但这种 toC 的、个人记笔记的想法,无论是作为产品还是作为业务,我认为有很多人不相信这是一个市场足够大的东西,值得去做。这有点像 Evernote 曾经尝试做的,对吧?你刚刚谈到以前的工作聊天功能,有那么一段时间 Evernote 也尝试想要要成为一个商业工具。

Federico:是的。我认为他们那时候看到了市场的方向,他们想要追这个趋势,但他们记笔记的功能和用户群很庞大,他们不能放下这部分。他们尝试同时做这两件事,却没有一个完美的计划,所以失败了。

我的原则是:多跟客户交流,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和足够多的客户聊过之后,你就会发现,如果你计划构建的东西和他们的需求方向不一致,那就有问题了。

我之前提到协作功能,因为这是我们想努力的方向,但这不意味着要把 Evernote 变成一个以协作为主的工具。你仍然需要考虑到那些现有用户对 Evernote 的期待,首先要确保它适合他们的使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想的话,再添加一些协作功能。而且最棒的是,这其实是用户自己提出来的,不是我或我们团队硬想出来的东西。我们每周跟客户聊很多,他们告诉我们,像是分享笔记、共享笔记本这类功能太麻烦了,他们希望这些功能能更好用。所以我们确认这就是我们要去改进的方向。

David:用户还向你提了哪些需求?

Federico:我们有一个叫「生活质量」的方向,和通常的产品管理有点不一样。传统的产品经理一般是先定一个指标,然后想办法优化这个指标,比如让应用跑得更快,或者增加用户每天打开它的次数,类似的东西。

但我们走的是另一个方向,就是「生活质量」这个方向。我们尽可能多地和客户交流,不管是每周通过 Google Meet 和他们聊,还是通过调查收集反馈。我们首先会尝试量化,确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然后量化有多少人想要,最后排一个重要性等级给需求排期。

听用户的,但不能全听

David:当你接管 Evernote 时,你非常强调整合任务和日历等功能。对我来说,它感觉更像是一个传统的记事本,更像是一个仪表板。我不知道你是否有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它。但是就像,你对人们现在想要的笔记系统有什么感觉,与他们很久以前可能想要的相比?

Federico:大部分都归结为人们所要求的。尤其是高级用户之间,他们需要一个更好的任务管理功能。作为 Evernote 的个人用户,大多数使用 Evernote 的人用它来组织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团队组织),或者他们用它来做一些很小的项目或者涉及人数很少的项目。所以我们问人们,你们希望我们做什么?任务是他们所要求的重要部分。

David:我觉得用户可能会给你两种不同流派的反馈。比如当有人希望在 Evernote 里加入任务功能时。

一种说法是,用户已经在我们的应用里存储了很多信息,那我们应该让他们在这里做更多事情,对吧?比如内置待办事项列表、内置日历,听起来很合理。最后你可能会在这里做个邮件应用,甚至做工作聊天。就像你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结果就是一个「万能应用」,我们可以用它来做更多事。最终你可能只是在重新造一个 Microsoft Office。

另一种是,我们要避免功能膨胀,这曾经是 Evernote 和其他很多应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杂乱无章。我们要精简它,实际上一款好的应用需要的是更明确的功能和简洁的体验。

如果你需要一个任务管理功能,那太好了,这里有一堆出色的应用,一滑或者一点就可以解决。实际上,我对这两种方案哪个更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向用户解释的。其实一个完全合理的答案可能是,Evernote 不是一个任务管理工具,这不是它的主要用途。如果你想要写个清单,那我们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我们非常擅长这个。但如果你是那种需要一套复杂任务管理系统的人,那 Evernote 并不是为这个设计的。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合理的,虽然可能会让一些人不满意。那你为什么决定走另一条路呢?

Federico:我可以分享一些想法。首先,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捆绑与解绑」的老话题。

软件的发展史上,很多公司都在不停地捆绑和解绑各种功能,总想把更多的东西整合到一起。然后,总会有小的初创公司崛起,他们只专注于某个单一功能,把各种功能从复杂的产品中解绑出来,而且做得很好。

在 Evernote 上也是一样,一方面,你想要构建用户需要的东西。如果用户需要任务功能,为什么不做呢?就像,你知道的,为什么有些功能可以定制,但任务却不行呢?但是如果全都采取用户意见去添加功能,就有点太民主化了。我觉得也许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个性化定制。

如果你不想用任务功能,你可以把它隐藏掉。如果你不需要日历,你完全可以不用它。而且我们还应该提供一些工具,确保界面对你来说不会太杂乱。我觉得这可能是答案,但老实说,我们还在探索。

David:完全认同。实际上,我认为在很多事情上,给人们提供工具让他们自己搭建一些东西是非常酷且非常强大的。

但我也认为,现实地看,你的团队只有这么大,你只有这么多事情要做。你添加的每一样东西都会让应用程序变得更大。它会让它变得更复杂。它会让它变慢。

我特别喜欢去那些生产力工具的 Discord 频道,我会看看大家都在要求什么。每个人都在要各种东西,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适合自己的小需求。如果你能满足他们,他们会一直爱你的应用。但问题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那个需求都是不同的。

我真的佩服你们想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冲动,但你不能这么做,否则你会毁了你的应用。我们已经见识过试图满足所有人时会发生什么。所以民主化一点,尽量给大家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策略对我来说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确实想知道,你心里是不是得有个界限?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要求你们在 Evernote 里做一个电子邮件客户端,你真的会去做吗?

Federico:这取决于他们有多少人。还取决于我们能原型化的用户体验有多好。你只需看看有多少人在 Evernote 中使用什么。

所以 Evernote 就是这样,笔记编辑器是使用最多的部分,还有,我不知道,像应用中的列表之类的。这些是核心,大概 80,90% 的团队专注于核心的笔记体验。所以如果你看看我们今年发布的,所以今年我们有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就是发布 100 项生活质量改进。我们已经发布了 60 多项。

我认为我们基本上在正轨上。我认为只要我们非常明确 Evernote 专注于笔记,以此为工作重点,我认为 Evernote 会没问题。然后如果有些人想要在其中拥有一个日历客户端,那也可以,但我不认为,我不认为团队将来会主要专注于日历。

Evernote 的主流用户画像有三类

David:当你说笔记时,我很好奇,对于 2024 年的人们来说,那会是什么样子?我回顾了应用商店初期的 Evernote,它的特点是,把东西放进 Evernote 非常容易。多年来,对我来说,生产力领域最奇怪的一点是没有人能做出像 Evernote 那样好的网页剪贴器。Evernote 在这方面依然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即使在这么多年后。

但我觉得现在的环境有点变化,大家开始对基于 AI 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感兴趣。大家又开始关心我们该如何整理信息,如何管理我们的数字生活。

那么,当你说到「记笔记」的时候,你的定义是比较广泛,还是相对狭义的?

Federico:我们去年和数百名用户交谈过。甚至没有两个人在应用里遵循完全相同的流程或系统。他们会进行定制,因为他们需要做各种不同的事情。

所以,是的,记笔记这个概念非常广泛。没有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笔记。因此,出于这个原因,定制化再次变得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为他们构建各种工具。

David:那么,当你想到如何做好笔记时,你会考虑哪些方面的功能?

Federico:这取决于用户在做什么。我们确定了一些类别——用户做笔记的方式的类别。

例如,有一个我们称之为归档者的类别。他们基本上是在 Evernote 中保存一切的人。他们疯狂使用网页剪辑器,将他们收到的每一封电子邮件转发到 Evernote,哪怕是广告。所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在 Evernote 上有 100,000 条笔记。

然后有些人是作家。他们甚至不写那么多笔记,但他们写长笔记和复杂笔记。他们的笔记超级长,而且结构复杂。他们非常关心笔记的结构、写作技巧、他们可以添加到笔记中的内容之类的。

然后有些人特别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他们希望将 Evernote 视为他们的唯一工具,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运行在 Evernote 上。所以如果 Evernote 做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银行业务,他们会喜欢的。他们就可以只使用 Evernote 来处理这些。当然,这很疯狂。但是这样的,我们试图观察所有这些类别的交叉点,我们努力为这些类别中的尽可能多的人构建尽可能有效的东西。然后如果这些群体中有哪一个需要特定的东西,如果这对他们的用例足够重要,我们仍然会构建它。

David:你怎么看待这类工作?是为用户把这些事情全都做好,还是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做?

但我感觉在这个领域,人们有两种分歧:一部分人想要的是一个非常快、非常好用、让人用起来很愉快的工具,这个工具不会告诉他们怎么用,而是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操作。

另一部分人则希望尽量少花时间去思考怎么管理笔记。他们只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 Evernote,让系统自动帮他们处理和理解这些东西。

Federico:我认为,一个方案不能同时成为这两样东西,这是矛盾的。所以我认为完美的方法是两者都做好——构建一个支持两种使用案例的产品,然后让用户去选择。

有个人在 Evernote 上传了一个说明书,然后他们想知道怎么把产品显示的摄氏度转换成华氏度。他们只需问 AI,系统扫描了 PDF,然后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当然,这对那些根本不使用 Evernote 来收集东西的人没什么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内容。所以对他们来说,构建像笔记本、或者多层结构这样的功能会更重要。不同的用例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David:显而易见,这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对吧?不是从数据库里搜索一个特定的笔记,而是直接从笔记里搜你需要的信息。我们是不是快要到达那个阶段了?这是不是你们现在在大量投入的方向?当然,这也会引发一些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还有运行成本的问题。将来,我们能不能把越来越多的信息放进去,让应用自动为我整理所有内容,这会在 Evernote 中出现吗?

Federico:是的,这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是因为最近 AI 的快速发展,也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直想要的东西,大家一直希望能直接和电脑对话,指导电脑给你整理和分析东西。

Evernote 虽然安全,

但不是密码保存箱

David:很多人想要把所有所有的链接扔进 Evernote,期待它从中产生新的洞见。不,它不会。但它能为你找到信息,那些你可能需要好几个繁琐的步骤才能找到的信息。我理解的对吗?

Federico:这正是我们几个月前建立 AI 搜索的原因。但是目前 AI 功能在 Evernote 里面不容易找到,因为我们想暂时确保我们现有的功能不会造成干扰。搜索本来是 Evernote 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们还不想取代它。

至于安全问题,这种数据库酷的地方在于你总是能控制它,对吧?如果你不想分享你的某个文件,你可以不把它放在 Evernote 上,它就不会被扫描。另外我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安全和隐私问题,这也是我们没有特别大胆地推进 AI 搜索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想确保那些不希望在他们的内容上使用它的人可以不使用它,并且不用担心。

有时候我认为我们可能有点过于保守和过于小心了,但我认为这是件好事。

David:向我解释一下。你是怎么在产品中实现这一点的?因为有很多使用 Evernote 的人,一直在往里面放东西,包括非常敏感的东西。有人把所有的密码都扔到 Evernote 里。

Federico:首先就是不要这么做。还有就是 Evernote 上有端到端加密功能。

David:产品有了新的按钮布局是一回事,但是产品加了 AI 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现在有了一个 AI 搜索工具,会有人觉得很酷,也会有人很反感。你打算怎么推出这个功能,才能不吓到那些反对 AI 的用户?

Federico:我们并没有把激进地推广 AI,因为我们不想让人们感到害怕。我们在构建它时非常小心,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如果你不选择使用 AI 驱动的搜索,你的笔记不会与任何第三方 AI 共享。

你还是安全的,所以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试着询问人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因为这很有用。我很好奇,是否有办法以一种既无摩擦又能很好运行的方式来构建它,使用起来超级简单,同时保持极高的隐私性。

我认为是有办法的,只是我们还没时间去实现。比如,如果你能在本地运行一个模型,这样你就可以在不与其他人分享的情况下使用它,这是一种保护隐私的方式。这样你至少知道所有内容都还在你的设备上,而不是有一个模型在吸收所有人的数据。

不涨价就死,但要合理的涨

David:还有另一件事让大家不满的是价格。你们刚刚改变了价格,而且改变了免费功能的范围。有很多人会说:「我一直没有为Evernote付费。我已经用了 15 年了。现在我退出了,因为他们开始向我收费。」现在它的收费方式与过去大不相同。
你是如何考虑商业定价问题的,特别是对于个人用户,正如我们所讨论的,这是许多人避而远之的业务,因为 toC 赚不到多少钱。
Federico:我也理解那些用户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们每天都用各种不同的软件,谁也不会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开心,我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并不会说:「太好了,我们要涨价了!」涨价的目的是想找到让 Evernote 能够持续成功的方法,这样它才能有更好的未来。这才是重点,对吧?
如果你仔细想想极端的情况——比如,如果我们完全免费,大家当然都会很开心,但 Evernote 很快就会倒闭。反过来,如果每月收费 1000 美元,那就没人会再用了,结果还是一样。所以,肯定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科学地处理这个问题,毕竟在调整价格之前,Evernote 已经有七年没涨价了。我们试图以一种最不让用户反感的方式重新调整价格,同时尽可能增加收入。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平衡。我们非常重视这件事,因为如果用户因为涨价对 Evernote 不满,我们也不会高兴。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不过,有个挺有意思的点我想分享给你。当我们跟用户沟通时,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理性。大多数经常使用 Evernote 的用户,虽然会说「对,我看到新价格了,我不太开心,但没关系,我从 Evernote 得到的价值远远超过它的费用。」然后对话很快就转向「行,那价格可以理解,但我们来聊聊怎么让 Evernote 变得更好。」
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多少人离开 Evernote,又有多少人留了下来,这些数据是我们做决定的依据。令人兴奋的是,现在 Evernote 的用户留存率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虽然你看 Reddit 之类的地方,可能会觉得情况不很糟,但实际上情况还挺不错的。
David:那你打算进一步提高价格吗?
Federico:没有具体计划。
David:嗯,我这么问的部分原因是,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时刻,一切都变成了订阅制。所以订阅疲劳是非常真实的。而所有的价格似乎都在不断上涨。
我认为有一种感觉是,我愿意为此付费。但我投入得越多,你们作为公司,就越能勒索我的钱,因为你们拥有我所有的东西。而且越难退出,你们就能在我愿意离开之前从我这里拿走更多。尤其是 Evernote 这样的服务。
你们会不会有一天说,好吧,涨价到此为止了,我们搞定了。还是会继续调整,只是尽量让每次变化没那么痛苦?是那种一咬牙一下撕掉创可贴的做法,还是偷偷加一美元,期望大家都没注意到呢?
Federico:提高一次价格,就会激怒一次用户。所以我们肯定会尽可能少地这样做。我们涨价,就希望这个价格能保持很多年。一次的涨幅虽然有点大,但是我们会尽量减少涨价次数,这就是我们的策略。当然,每隔一段时间,每项服务都需要调整价格,哪怕只是为了通货膨胀。所以几年后大概还是会涨价的。而且现在应用的竞争很激烈,你不可能悄悄提高价格而不被注意到。
我们非常关注我们的客户。我们尝试构建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花太多精力在竞品研究上。我认为我的用户知道他们从产品中获得了多少价值,他们是有意识的,他们真的在理性思考继续订阅与否。

吸引新用户的不是 AI,是易用

David:我经常会去 Reddit,看看人们对 Evernote 有什么不满。首先就是速度,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觉上的。我认为总的来说,构建一个快速的应用程序是非常困难的,但 Evernote 似乎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快速的应用程序。为什么构建一个快速的 Evernote 这么难? 

Federico:所以我们设计了移动导航来归类收纳各种小工具。因为每个小工具都需要单独加载不同的内容,每个部分都要查询数据,这很耗时。所以我们改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它更快——特别是在启动的时候。之前就算是高端设备,启动都要四五秒,现在一些好设备已经可以做到不到一秒了,这可是个大进步。

还有一点是技术的更新。我们去年几乎都在做技术改进,现在还在继续——就像我之前跟你说的,今天我们刚刚推出了新的同步引擎 RENT,这个同步引擎提升了同步速度。所以说到底,应用的快与慢关键还是看你用的技术以及它的运作方式。

David:我相信,但是我仍然认为所有应用程序都应该更快。速度是你所考虑的其他东西的权衡吗?你添加新功能的时候,是不是一定意味着要增加启动时间?

Federico:这个不一定,但确实存在一些取舍。我希望大家都能更快,但因为某些原因,我们想放弃一些功能和对一些设备型号的支持。我们总是需要平衡,比如说,究竟有多少人会因为我们不再维护那个不再支持某操作系统的库而停止使用 Evernote?很多时候事情确实挺复杂的。

David:总而言之,我感觉你们目前状态良好。Evernote 的基础功能稳固,而且你还构建了一堆新东西。接下来的 18 个月。Evernote 有哪些大的事情会发生?

Federico:任何笔记软件,尤其是 Evernote,都需要在基本功能上非常扎实,我们在未来还会继续打磨那些基本功能的。而接下来就是协作功能和 AI,我觉得这两个方向都很有潜力。不过,它们不见得会成为 Evernote 的核心功能。所以我会把核心功能和那些几乎不可或缺的东西分开,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两个方面。

David:你觉得未来准备加的功能里有哪个能吸引那些从来不用笔记软件的人吗?我们在意这些功能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大多数人其实不在乎这些。大部分人根本不用这类工具,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团糟。很多人的生活就是不断开无数标签页,直到电脑崩溃,他们才开始处理。

所以我觉得可能如果未来 AI 搜索做得特别好,也许我们就能开始吸引那些人。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吸引那些不是 Evernote 用户的人?

Federico:有。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易用性和强大的默认设置。我想很多人没用 Evernote,可能就是觉得它有点难上手。

比如说,你登录 Evernote 后,首先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带小工具的页面,但你是来写笔记的,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懵:「我到底怎么在这儿写笔记呢?为什么会这么复杂?」所以,我认为要吸引他们,除了让他们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特别实用的功能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我们也在为此做改进。


推荐阅读

AI时代,出海“扛把子”还是字节?

这年头,竟然有清理工具登顶美榜还千万月流水?

在腾讯14年,我为什么要创业做AI工具 | 对话创始人

爆款AI硬件创始人吕骋:融资5000万美元,卖了10万台,窗口期还剩8个月

非游买量爆发式增长、手游喜忧参半,国内平台表现强势 | 2024 H1买量榜单解读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媒体合作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开发者对接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卖家对接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客户服务

Lia | 微信:baijing018

与CEO聊合作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长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


白鲸出海
白鲸出海,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白鲸专注于具备互联网属性的行业、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出海,包括应用、游戏、电商、区块链、智能手机及硬件、旅游、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教育、体育和金融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