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巾帼绽芳华,逐梦新征程。“攒劲”,是宁夏方言中对一个人能干的赞美。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拇指作家”马慧娟、“攒劲妈妈”李耀梅、“滩羊妈妈”寇启芳、“电商达人”王航弟、“致富能手”李志巧……她们在绝境中坚韧挺立、在重创中依然蓬勃向上的“攒劲”形象深入人心,体现了吴忠人民顽强不屈的感人精神,以及从贫苦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美好生活的时代变迁,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正是以她们为原型创作上演。为弘扬“攒劲”精神,吴忠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攒劲女人》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我市攒劲女人在贫瘠土地上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攒劲”群像,激励广大群众干事创业、务实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文学
是长在心里的庄稼
诉说着无限热爱
“写作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写作,我的生活也就没有意义。”对于农民作家丁燕来说,文学的种子很自然地落在心里,风一吹,在心田里慢慢滋长,就像田里的庄稼,收获了一茬又一茬。
写作是骨子里的热爱
对于当时的丁燕来说,看书极为不易,但她却很是享受这段辛酸中透露着甜蜜的经历。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段落,她就摘抄下来,“感觉如果把那几句话错过了,就特别心疼”。等到晚上静下心来的时候,丁燕就开始了每天的创作环节——写日记,记录白天发生的琐碎趣事,掏鸟窝、挖红薯、偷杏子、用粮食换苹果……日复一日,她写了很多很多日记。
2006年,丁燕的第一篇作品《农民工》发表在一本校刊上,这让她下定决心坚持写作。2022年,她的小说《翻车》入选《中国精短小说年选》。她的作品也多发表于《小说月刊》《朔方》《宁夏文艺家》《小小说大世界》《吴忠文学》《古峡文学》等刊物及多个网络平台上。丁燕说,“我感觉这辈子不写作的话,生活就没味儿了。”
故土是创作的灵感来源
文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石匠、擀毡、手工粉条、口弦、手扎灯笼、捻线、推磨……这些如今快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在丁燕的笔下仿佛焕发生机。《捡拾西海固》是丁燕整理的系列民风民俗散文,共提及了二十多种非遗文化。“写作并不是个人的事,有时候也是一种记录,是一种文化传承。我写的东西都掺杂着西海固的风土人情,甚至有些已经失传了的,我都记录了下来。”丁燕说。
丁燕一直用写作记录乡村生活,记录过去的礼节、非遗文化,甚至一些最原始的风土人情。她说:“现在的娃娃都不了解这些,如果我再不用文字记录下来,若干年后还有谁会记得。”
感谢您对吴忠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凡本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视频、图片、音频等,仅允许官方媒体转载发布,转载请标注来源出处。对于未经授权自媒体及商业应用平台不得转载或使用,构成侵权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审校: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