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瑶里小镇还泛着困意,吴开圣就忙活起来了。淘米、洗米、泡碱水、磨浆、揉捻,再用特制粑筛上锅猛火蒸,蒸锅上升腾出热气,一块块厚约10厘米的非遗特色小吃碱水粑就做好了,看到自己制作的碱水粑深受游客们的欢迎,吴开圣开心地笑了。
2024年12月23日,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培训暨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隆重举行,景德镇新增134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开圣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景德镇市级非遗的一员,吴开圣用市井烟火气呈现了景德镇对非遗多元化的展现。
记者从活动中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跃升至3248人。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景德镇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有力响应。
在景德镇,非遗无处不在
漫步在景德镇,非遗无处不在。在热闹的九集小镇,有非遗糖画;在近郊的鹅湖小镇,有五谷丰收灯展演;在乐平赣剧楼,有乐平高腔声声入耳;在烟火集市,冷粉、饺子粑、碱水粑等非遗小吃随处可见;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和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有传统制瓷技艺和古窑发烧的非遗展示……
今年“五一”,携程、同程提前发布景德镇获评游客最向往的城市名录,景德镇就在其中。为了迎接这破天的“流量”,市文旅局提前部署,组织“五一”非遗展演活动,5月1日至5月5日,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依托景德镇北站的人流量优势,在这里开展具有瓷都特色的非遗展示活动,包括根雕、糖画、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新彩瓷、传统青花瓷器制作技艺等5位不同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5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进行非遗技艺展示和售卖非遗文创产品,让来往的国内外游客能沉浸式感受景德镇的传统非遗魅力。此外,还在北站广场一侧,依次有序摆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等大型图文展板,展示景德镇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让游客加深对景德镇的了解。
今年“五一”,作为网红打卡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下简称:景博)内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事——瓷乐快闪,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们的旅行体验。瓷笛独奏《半生雪》的悠扬、瓷二胡独奏《赛马》的激昂,以及二重奏《青花瓷》的和谐,不仅让现场观众沉醉于清越的音符之中,更深刻领略了音乐与瓷器的绝妙融合。5.19中国旅游日暨“以文促旅·活态传承”非遗进景区活动中,市文旅局精心组织了一场文化盛宴,特别邀请了包括“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和“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现场展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不仅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珍贵技艺的独特魅力,更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使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景德镇市主场活动暨非遗宣传季活动中,古戏台营造技艺、水碓营造技艺、拉坯、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传统陶瓷稻草包装技艺、陶瓷装饰用印制作技艺等技艺,还有浮梁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乐平谷酒古法酿造技艺等2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展演,陶瓷拉坯、青花绘制、颜色釉装饰等传统技艺在大师们的巧手下焕发新生,游客们近距离观赏这些精湛工艺,还能亲手尝试,在体验中感受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立新在现场与游客互动,共创作品。邀请游客在瓷坯上绘制第一笔,紧接着由他来将画面补充完整,随着他寥寥几笔,一幅和游客共创的婴戏图跃然于瓷坯上,让现场不少围观的游客拍手叫好。
在景德镇,非遗传承有力
在时代的发展中,不少非遗项目面临失传或者濒危的现状,市文化馆积极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保护遗失断代长达43年之久的传统戏剧《采茶戏》,将其申请为市级非遗项目,多次在文艺下乡、百馆千万场等活动中高频次亮相,激发群众对传统戏剧的热情,用文旅人的“守艺”精神,让非遗走进群众中,确保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今年10月,《补碗》入选了文旅部2024年“茶香中国”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这是景德镇文化艺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此,《江西日报》专题报道《破了43年的“碗”,补成了》;央广网的报道为《这只“碗”补得真漂亮》。《补碗》的成功复排上演,宣告了景德镇采茶戏的“枯枝发芽”,无论对于景德镇戏曲文化还是江西戏曲复兴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样的“碗”要多补。
除了高频次亮相,高质量推进保护也是景德镇非遗传承有力的重要抓手。市文旅局持续健全传承人培养体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振华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开展2024年度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李文跃评为优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等10人评为优秀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举办2024年度“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雕塑、陶瓷装饰设计)”传承人研修班,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和创新。
此外,景德镇不断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调整充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22家,项目保护抓铁有痕。完成省级项目瓷用毛笔制作技艺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利用数字化现代科技,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目前,景德镇已拥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6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习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八大门类。
在景德镇,非遗生机勃勃
位于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徐家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徐家窑沉寂多年的窑火重新点燃,6000余件瓷坯在熊熊窑火中煅烧成瓷器。徐家窑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目前景德镇保存最古老、最完整、容量最大的镇窑遗址之一,2013年以“明清窑作群遗址”的身份列入国家陶瓷非遗保护项目。经过精心保护修缮后,徐家窑得以活化利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作为把桩师傅,时刻关注着火势,和30多名年轻学徒守护着窑炉内的温度。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已有千年历史,要让千年窑火永燃不熄,就必须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胡家旺说,他从13岁开始烧窑,与窑火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对传承人的培养,指导他们学习柴窑烧成技艺,确保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十多年来,景德镇一批传统瓷窑营造和烧成的老艺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复烧了景德镇历代十一座型瓷窑,并坚持常态化的每月点火烧窑,实现了国家级“非遗”的活态传承。
最新公布的第八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中年人群占大多数,传承人的面孔越来越年轻化,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人数的增长趋势不仅反映了景德镇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定承诺,也生动地体现了这座城市在非遗工作上的多维度进展——既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又关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传承人中,有数百名外地艺术家(景漂)投身于景德镇的申遗行列,他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景德镇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构成,更展现了景德镇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和独特魅力。
来自福建的林奶婷说,作为一名“景漂”,能够传承浮梁功夫红茶制茶技艺觉得很骄傲。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焦猛恬是一名北京人,多年前因为对陶瓷的热爱来到景德镇,这次他也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并且作为代表在活动中发言。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景德镇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陶瓷技艺而言,不仅要重视其传承,更要着眼于其发展。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唯有稳固地继承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湛技艺,这棵文化大树才能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因此,保护并发扬非遗对于景德镇来说至关重要,它是确保这座城市文化根基稳固、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并创新的关键。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古陶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江建新表示,景德镇承载着千年的陶瓷文化,尤其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强化手工艺人对非遗技艺传承意义的认识。作为著名的产瓷区,政府在促进非遗传承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平台,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这一领域倾斜。今天见到数百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的场景,令人感到由衷的欣慰与高兴,这表明景德镇非遗人才后继有人且生机勃勃,对于保护和发扬景德镇的传统技艺有着深远的意义。
后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申报工作中来,表明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正在不断提升,也生动诠释了景德镇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随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壮大,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展示了其作为“千年瓷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景德镇市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扫码关注我们
景德镇文旅发布&景德镇文旅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