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携手著华章——对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扫描

文摘   2024-08-26 18:05   西藏  

拉萨市的“江苏路”,日喀则市的“山东路”,林芝市的“广东路”……在西藏自治区有许多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这些道路名称,见证着中央以对口援藏机制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书写着西藏与各兄弟省市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正式拉开了对口援藏的帷幕。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对口援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之举。30年来,一轮又一轮援藏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荣光。


民生援藏,解民忧暖民心

“我刚到香孜乡小学教书时,学生宿舍靠烧炉子取暖,后来采用集中烧锅炉的方式供暖,但是温度不稳定,经费支出大、污染环境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阿里地区札达县香孜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扎西达瓦说。

为解决供暖问题,2022年,河北省援藏工作队投资3000万元,建设札达县民生保障基层乡镇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实施1.25万平方米的供暖改造及配套工程,解决了包括香孜乡在内的札达县3个乡镇学生、干部职工的过冬取暖问题。 

▲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的学生到河北参加研学活动。

 

从“十二五”投资援建小康示范村,到“十三五”日土、札达两县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再到“十四五”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北省援藏工作组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有效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盛夏时节,海拔5010米的普莫雍错冰消雪融,如同一面梳妆镜,倒映着库拉岗日雪山的雄姿。得益于“恒温恒湿恒氧房”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无惧高寒缺氧,留宿湖畔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推瓦村。

“感谢安徽援藏工作队,给我们带来了这‘暖心房’‘康养房’。”推瓦村63岁的村民白玛仁增说,“恒温恒湿恒氧房”是他吸氧的好去处。 

▲错那市勒布沟,安徽第七批援藏队队员裴含龙(中)指导门巴族村民规范采摘茶叶。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海拔地区住宅最需要保暖保湿和供氧功能。2023年11月,工作队引入爱心企业投入资金25万元,试点建设高原“恒温恒湿恒氧房”。房屋以自身的结构创新来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更加节能环保,同时,通过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和维持室内恒定环境。经过试点户过冬体验后,恒温恒湿恒氧房得到了村民高度认可,目前已在推瓦村进行全村试点。

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规划安排援藏项目52个,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达43个,总投资约6.602亿元,占援藏资金的92.98%,切实将“80%以上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的要求落到实处。

民生连着民心。30年来,广东援藏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林芝所有、林芝所需、广东所能”,将80%以上的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扶发展藏药材、林果、特色养殖等项目,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支持农牧民发展民宿、庭院经济和工布响箭等乡村民俗体验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做好兜底保障,持续为农牧民购买防贫救助保险,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教育援藏,为高原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2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10年来,北京市共派出299名干部教师进藏支教,用“爱”与“情”为西藏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赋能助力。 

▲拉萨北京小学的学生在新建的阅览室看书。

 

2017年,北京援藏指挥部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设立首个“京藏宏志班”,投资50万元用于师资、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建设,并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扩展至6个年级,共资助700余名学生。2023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高考上线率继续保持100%,重本率达到79%,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果也被教育部评为“2023年度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山东省始终把教育援藏作为重中之重,在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开展“齐鲁教育”全链条帮扶,打造以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中学为代表的齐鲁教育品牌,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开展“组团式”帮扶,推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教育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日喀则教育领域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桑珠孜区率先在西藏实现村居标准化幼儿园全覆盖;2023年7月,山东援藏单体投资最大的民生项目齐鲁高级中学,被评定为自治区示范高中,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3个百分点。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2)班学生昂旺邓珠为同学们“授课”。这是山东援藏教育团队推行“自主互助 生态高效”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展现的常态。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在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当悠扬婉转的黄梅戏曲调用藏语唱出,汉藏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多彩魅力。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金慧琳在山南第二高级中学援藏期间,大力挖掘皖藏传统文化中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资源,组建了全区首个藏语黄梅戏学生社团。如今,社团以“一出好戏”为媒,深化了皖藏两地的交往交流,增进了互信了解,促进了两地人民情感和文化交融。

“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市场就业,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舞台,我将会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当好大学生区外就业的榜样。”那曲市嘉黎县首批赴浙江台州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益西措姆说。

2023年4月,在台州援藏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3批共33名嘉黎籍高校毕业生在台州就业,实现嘉黎县大学生赴区外“组团式”市场化就业“零”的突破。2023年8月,嘉黎县驻台州就业服务联络站揭牌成立;2023年9月,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嘉黎县人社局签署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服务合作协议……一项项促进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落地落实,促使台州对口援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为留住在浙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浙江创新推进“组团式”就业援藏。2023年,创建首批“组团式”就业援藏基地4家,以“组团式”招聘、“引线式”匹配、“管家式”服务,开发专项岗位200个。截至目前,在浙就业的西藏籍人员达2842人。

医疗援藏,用心守护雪域高原百姓健康

2019年9月30日,西藏自治区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挂牌。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志着西藏开启了本地助产士规范化培训的进程。

在这背后,离不开北京援藏医生的辛勤付出。2015年8月,北京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来到拉萨,拉开了医疗人才成规模、成建制组团援藏的序幕。

2017年8月,在北京援藏医疗专家的带领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西藏7市地率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完成国家胸痛中心、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自2021年以来,北京援藏专家协同西藏医疗工作者开展自治区首例胎儿胸膜腔穿刺等新技术、新项目102项。

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可治的大病病种达到300种,年门急诊量31万余人次,住院量1.7万余人次,手术量6000余台次,以较强的诊疗能力在全区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大病不出藏”发挥了作用。

“北京医疗援藏旨在通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医疗援藏从单纯的‘输血’模式转变为‘造血’和‘活血’模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拉萨市卫健委副主任、北京援藏医疗领队张晓光说。

近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第一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的公立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达罗亲眼见证在上海援藏队伍的支援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取得的成长和发展。 

▲上海援藏医疗专家隋孟松(右)带领本地妇科医生开展日喀则市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

 

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逐渐成为上海医疗援藏的重心,截至目前,上海选派了九批次190名医疗专家进藏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立足“输血变造血”理念,推广人才轮换、专家授课、师徒传帮带、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医疗帮扶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创新突破,让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医,更加便捷、舒心。

如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实现从“创三甲”向“强三甲”的迈进、首创“以院包科”建设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建成五大多学科诊疗中心以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与18家县(区)中心医院签订协议打造“1+18”新型医联体模式等目标,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更好“保驾护航”。

产业援藏,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28日,满载着4万瓶玉曲鹭·野生山核桃油的货车驶出昌都市左贡县,奔向福建厦门,标志着2023年度厦门援助左贡县消费帮扶产品实现“10万瓶”和“1000万元”的双突破。

得益于当地特殊的生长环境,左贡核桃具有维生素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特点。2022年,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引进厦门国企促成左贡县“玉曲鹭”核桃油项目落地。截至2024年4月,累计销售核桃油22.4万瓶,145名当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超5000元;在核桃采摘收购环节,间接带动2000多户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600多万元。

立足昌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一片光伏、一方铜矿、一只藏香猪、一袋水泥、一瓶核桃油、一瓶葡萄酒、一支藏香、一个园区、一头林麝、一瓶啤酒”为内容的“市县联动、一县多品、县县有特色”的援藏产业布局,加速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援藏同样是江苏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30年来,江苏以产业项目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增强受援地内生动力为目的,高质量推动对拉萨的产业援建。 

▲“拉萨好物”亮相第五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

 

在拉萨市达孜区,江苏援藏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拉萨朗热酒村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建设。项目采用“产城融合、酒村融合、酒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以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青稞酒产业生态圈,带动与青稞酒相关的种植、投资、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67亩,总投资达1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解决1000余人就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汤杲介绍。 

▲“圣洁拉萨·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铁冠名列车。

 

近年来,江苏援藏工作队运用市场手段、市场力量,以培育拉萨好物、拓展销售平台、广泛宣传推介等一套“组合拳”,做好“土特产”文章,做优“藏字号”品牌。2023年,首发“圣洁拉萨·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铁冠名列车,打造一张充满拉萨元素的“城市流动名片”;举办“拉萨好物”特色产品评选活动,精选“拉萨好水”等20余种产品列入项目库,推动高原特色产品入驻江苏各大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进一步推动“藏品入苏、苏品进藏”,实实在在带动拉萨本地群众增收。

文化援藏,架起交往交流交融桥梁

唐卡绘画是西藏灿烂的艺术瑰宝,而漆画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在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出身唐卡世家的青年画师仁青郎加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漆画高级研修班后,尝试让唐卡和漆画艺术实现“跨界碰撞”,融合形成唐卡漆画。

▲唐卡画师在交流唐卡漆画创作技巧。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林芝市援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还是组织昌都市演职人员赴闽开展优秀文艺节目巡演,历批福建省援藏工作队都在助力闽藏两地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参加手拉手交流营的林芝学生在广东科学中心游览。

 

2023年12月,林芝市广东实验小学学生洛桑卓玛参加了“石榴籽一家亲 粤藏同行新时代”手拉手交流营活动。在活动中,她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国宝大熊猫和港珠澳大桥。直到现在,回想起在广东的一幕幕,她仍然难抑兴奋。

30年来,在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粤藏两地人民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广东援藏干部人才积极融入林芝工作生活,推动两地干群结亲、区乡结对、教育结对、医疗结对、园区结对、企业结对,组织教育、医疗、农技专家等开展“一带一、一对多”帮带,推动广东与林芝各类学校建立168个友好校际关系,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谱写了一段段粤藏山海情的团结佳话。

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日喀则市孔子学堂优秀书画作品展上人头攒动。书法教师现场泼墨挥毫,手把手教学,以笔会友、以画沁心,为广大市民和学生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盛宴。

日喀则市65家“孔子学堂”是山东文化援藏的重要载体。它以多种形式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融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厚培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搭建起“好客山东”与“吉祥日喀则”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鲁藏两地,类似这样文化交流互鉴的例子还有很多。两地人民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深化“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长期以来,山东援藏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建藏兴藏的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西藏日报


关注我们,

获取安徽援藏最新动态


皖藏一家亲
传播安徽援藏好声音,搭建皖藏交流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