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带着对警察职业的憧憬,项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一头扎进了经济刑事法学研究的世界,也开启了学霸的进击之路。
研二报考司法考试,她以439分的高分,排名全校第二;研究生毕业后又以高于第二名30分的初试成绩考取了法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仅用一年时间,发表了2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完成2个国家级、1个校级研究课题,撰写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获得当年公安大学法学院唯一一个国家奖学金。
项倩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坚定了目标,她就能心无旁骛、迅速沉淀下来。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信手拈来的成功,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只要睁开眼就看书,每天泡在图书馆,厕所里也拿着资料阅读;同学之间讨论,随便说出一条法条,她都可以知道在哪一页;不错过任何学术论坛,哪怕跨越大半个北京城,也要去现场参加......那种疯狂的状态,像是她多年前学习小提琴那般。
有时压力大到默默落泪,大到疯狂大哭,哭完后擦干眼泪继续翻书,项倩调侃,读博时自己哭的次数比之前二十年加起来都多。
但只要自己认定的事,这个文静的少女总能迸发出强烈的执拗劲头。
2016年,项倩博士毕业,如愿考进警营,第一站是北京朝阳分局将台派出所。
初入警营,项倩是有些担心的:“之前学的都是理论,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好在有师傅带着,一点一点教,先干了社区工作,熟悉公安业务,后来又去朝阳分局的法制支队学习,从整理案卷开始。
一次提讯一个年轻的女嫌疑人,见到项倩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姐姐,我想姥姥了。”在后来对女孩的提讯中,项倩还会耐心地教育她、劝说她:“既要解开法结,更要解开心结。”
女孩在押的几天中,正好有一天是元旦,项倩提讯过程中告诉她,姥姥很健康,也很想她,让女孩儿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也感受到来自警察的关怀。
项倩在一个一个具体案件中体会到: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个人鲜活的故事。
她看到了那些活生生的人,并开始思考如何为这一个个的人去解读和使用法律,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好地去生活。
每一个人中,也包括她的战友。
自此,项倩开始拾起自己的笔,保持每年写一篇学术文章,推动相关案件的进一步论证:“无论是推动一步,还是两步,我也要写出来供大家在学术上讨论,共同推进疑难案件的解决路径。”
再微弱的力量也是有力量的。当项倩看到自己的一篇学术文章被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引用,引发了法学学生的思考,她知道这件事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执法实践中深耕理论研究,“执笔为刃”真正地具象化了。
2019年,项倩作为专业人才调入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法制处工作。
每当遇到疑难复杂的案子,同事总会第一时间询问项倩的看法,她总能及时、准确地给出专业的法律意见,“一眼洞悉”的背后正是项倩长达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沉淀、验证。
经济犯罪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经侦法制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知识。项倩从未停止学习,随着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变化,她一直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库。
当老百姓的钱财受到不法侵害时,他们走投无路找到警察时,是一份信任,也是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为了用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2023年初,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筹备建立全国首家省级经济犯罪案件受案中心。
这在全国尚无先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项倩团队负责的受案评估系统规则创建工作也包含其中。
为了研究实现路径,项倩组织大家反复论证、大量的调研。走访检察院、派出所,去外省市调研考察;去走访报案事主,甚至是去一些社交平台的评论区去找群众的痛点;去把能想到的所有情况都想了一遍,各种小概率的情况也考虑进去......
如今,基于项倩团队总结制定的1000余项判定规则的受案评估系统,已在受案中心的智能服务终端正式上线,报案人员可根据“便民服务终端”上的提示,点击相应选项,在现场就能获取专业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