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村瑶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生涯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有山有水有田地,开荒种田又种地,过上了安居稳定的生活。
明嘉靖四十年(1561),沙坪村30余位村中长老开会商议,为了纪念先祖走过的艰苦历程,决定选择一个节日来进行纪念庆祝活动。
经过数年的努力,师公们创作出了4本瑶族山歌,分别是《朝踏接客歌》《朝踏阳歌》《朝踏阴歌》《朝踏令歌》,每本山歌各1万字,这4本山歌集保存至今。定纪念节日为“朝踏节”,每12年举行一次,以纪念12姓瑶族先祖逃离千家垌和给他们带来稳定安居的生活。在朝踏节上唱朝踏歌、跳羊角长鼓舞、举行跳头堂、抢猪头等精彩的节日活动。
据老人们回忆,沙坪瑶族朝踏节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964年举行过一次,历时3天,盛况空前。后来因为“文革”“破四旧”的原因而中止,“文革”结束后,1987年12月6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恢复举办了一届,因为资金不足,节日只举行了一天,但久违的朝踏节给全村人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全村上下欢天喜地,热闹非凡。时隔28年后的2015年11月25日至27日沙坪村再次举行了三天三夜的朝踏节,引来周边乡镇上万人前来围观。
另外,1992年,为了配合梧州电视台拍摄《花山寻梦》电视片,模拟举行了一次简单的朝踏节场景表演。2016年,趁着2015年举办大型朝踏节的余兴,也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朝踏节。
沙坪村瑶族朝踏节除了4部朝踏歌外,还有1部《春季社歌》也在朝踏节上演唱。由于朝踏节举行的时间相隔太长,老一代的人不断地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人又不会吟唱,所以每一次举办朝踏节都要提前半年时间做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教会新人们吟唱朝踏歌,学会跳各种朝踏舞蹈。在朝踏节上跳的朝踏舞蹈有羊角长鼓舞、跳头堂、捉鼓、春季社舞4种。唱朝踏歌和跳朝踏舞蹈有歌词,但没有曲谱,吟唱和跳舞都要由老一辈人言传身教。另外,朝踏节是全村人、各家各户都要参与的一种活动,所以人人都要学习,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15年11月举办的沙坪村瑶族朝踏节,朝踏歌吟唱者是赵盆昌、赵永才、黄海德3位元老。
沙坪村瑶族朝踏节上有举行抢三角粽和抢猪头两项有趣的活动,也是瑶族盘王节中很少见的一种民俗活动。
抢粽子寓意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粽子与“送子”谐音,有求子送子送福之意,有幸福美好之意,在朝踏节上人们抢到了粽子就有一种幸福感。
抢猪头则是沙坪瑶族朝踏节的一种传统民俗,一般是在朝踏节的第三天子时,将猪头供奉于祭坛上,将上一届抢到的猪头骨焚烧成灰,然后经过“跳堂”“跳长鼓”唱“还愿、游愿歌”等程序后,师公将猪头抛向高空,众人去争抢,谁抢到猪头,谁就是下一届朝踏节的尊主,并将猪骨头保存至下一届时拿出来供祭祀烧灰用。
沙坪瑶族朝踏节,承载着厚重的瑶族历史文化,依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传承,保存至今,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史诗。
来源:贺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印书籍《思情两安》
编辑:廖斯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