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纽约的欧亚集团会议上发表了一番引人深思的言论。他表示,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并总结出三条让他印象深刻的经验:
中国政府能够在长期战略规划上保持高度连贯性,不因领导人更替而推翻政策,这种稳定性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伙伴关系,逐步突破美国对其的封锁和遏制。
中国优先保证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非像美国那样泛化“安全”概念来制造矛盾。
沙利文坦言,这些经验不仅令他钦佩,也成为他为拜登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灵感来源。然而,他也承认,美国目前深陷内部分裂和结构性问题,靠自身能力解决这些弊病几乎不可能。
沙利文的发言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从实践中得出了具体见解。他看到了中国经验中最本质的优势,也勇于承认美国存在的问题。这种坦率和清醒,让人联想到美国的另一位政治家基辛格,他们都具备战略家的格局和洞察力。
但问题在于,沙利文的反思和呼吁能否真正推动美国变革?或者说,美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去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从体制和利益出发,答案恐怕是“难以实现”。
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其政策缺乏连贯性。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目标和理念经常南辕北辙。每当政权更迭,前任政府的政策往往被推翻或调整,长远规划成为一句空话。这种“短视”政治显然无法复制中国长期战略规划的优势。
美国的两党政权背后是各自的资本财团,执政目标服务于金主利益,而非国家整体利益。这种政商深度绑定的模式,注定了美国无法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制定统一的长期发展战略。相比之下,中国的政策执行更具有国家导向和社会稳定性,这是美国现行体制下无法企及的。
沙利文提到的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策略,是以平等和包容为基础的。而美国惯用的则是“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其对外政策更倾向于维护霸权地位,而非真正与他国共享发展成果。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让美国难以效仿中国的全球化战略。
沙利文对中国经验的总结,虽出于钦佩,但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寻找破解中国崛起的办法。如果这种“学习”被用于对抗中国,那么中美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激化。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一位真正了解中国的对手,是一个新挑战。
沙利文的讲话揭示了美国高层对中国崛起的复杂情绪:既有钦佩,也有不安。中国的发展模式确实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美国能否真正吸取经验,仍受限于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根本矛盾。
对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自身改革和对外合作,才是最有力的回应。中美两国未来的关系走向,取决于双方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读者朋友们,您认为美国真的能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些什么吗?这种“学习”会带来新的合作机会,还是会激化竞争?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场东西方之间的博弈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