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多次写到宿迁,内容多与它有关

旅行   2025-02-06 14:56   江苏  


《诗经》中与宿迁有关的文字主要集中在描述周朝与徐国战争的篇章中‌。徐国位于今天的江苏北部,包括宿迁大部分地区。《大雅·荡之什·常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该诗描述了周宣王亲自带兵与徐国的战争情景。诗中的“徐方”即指古代的徐国‌。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战争的规模和过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共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由于徐国的强大,西周和徐的战争尤为频繁。这首诗通过描述战争的声势和最终和平解决的过程,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社会风貌‌。



 徐人的祖先 


根据古代传说和早期文献,大约从距今5000年时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初为止,东夷族相继涌现出一系列部落首领。而少昊、皋陶、伯益等,后来成为徐人的先祖。

在东夷族的远古始祖中,少昊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少昊一称少皞、少皞氏,为三皇五帝之一。根据《帝王世纪》的资料,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挚,一作“质”,读作“鸷”。鸷是一种猛禽,这说明少昊族图腾崇拜的对象是鸟。少昊有圣德,将部落设在穷桑,后来登上帝位,建都曲阜,所以少昊又叫穷桑氏。
东夷集团发展到少昊时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为便于管理,少昊便划分所辖各部族,分别以鸟名来作为各个部族分支的名称,共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
少昊的后裔皋陶,又叫“咎陶”“咎繇”,相传是舜、禹时人。《史记·秦本纪》上说,他的母亲名叫女脩,女脩吞玄鸟之卵,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是皋陶的又一个名字。女脩吞鸟蛋而生皋陶,也说明皋陶是实行鸟崇拜民族的后代。
根据《尚书·尧典》等的记载,虞舜在位时曾任命皋陶负责刑狱,夏禹在位时曾和皋陶讨论政务。而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皋陶在大禹治水和大禹继承舜位的过程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实际上是一次舜、禹和皋陶等人举行重要会议的记录。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继承尧的业绩,将国家治理得更好。因为会议的中心发言人是皋陶,所以取名“皋陶谟”。皋陶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继承尧的光荣传统,二是修身,三是知人,四是安民,五是摈弃私欲、人尽其才,六是整顿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维护等级秩序。在当时条件下,这些无疑都是治理天下的金玉良言,对造就后来虞舜之世“凤皇来翔”“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的可喜局面,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皋陶的主要活动与主要业绩虽然都发生在中原地区,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东夷人。根据《史记·夏本纪》唐代张守节的注释,皋陶生于曲阜,曲阜本为偃地,所以天子以其出生地为姓,赐皋陶姓偃。
按照尧晚年荐舜于天、舜晚年荐禹于天的惯例,禹晚年也曾荐皋陶于天。当时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不存在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天子荐臣于天,实际上臣也就获得了继任天子大位的权力。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皋陶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可惜就在大禹荐举皋陶于天,并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不久,皋陶却死了。皋陶死后,大禹非常伤心,将英(故址在今湖北英山县)、六(故址在今安徽六安市)一带分封给皋陶的后裔,赐姓偃。


皋陶的长子名叫伯益。本名益,由于古人称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为伯,所以称“伯益”。伯益又被写作“伯翳”“柏翳”。他的历史成就是多方面的,就其荦大者,至少涉及畜牧、水利、农业和政治等领域。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我国曾经经历过一次空前的洪水大浩劫,《尚书·尧典》将这场洪水描写为“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记·夏本纪》也说“九年而水不息”,“九年”极言时间之长,并不仅仅限于九年。时势造就了治水英雄大禹。其实,治水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远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其中就离不开伯益的重要贡献。《尚书》有一篇《益稷》,就是因为益(伯益)和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特地用二人的名字作为文章的标题。但奇怪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自古以来就妇孺皆知,而伯益治水的事情人们却很少提到。秦代末年,有人曾经为伯益打抱不平,建议在治水的功德碑上刻上伯益的名字,好让后人记住他的丰功伟绩。后来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果然都谈到过伯益的治水之功,可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农业史的研究显示,农作物草害、病虫害及各种野生动物是原始农业的大敌。古代由于科技落后,生产水平不发达,人们对付大面积杂草和病虫害及各种野生动物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放火焚烧,这就是火耕水耨、刀耕火种。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先砍倒杂树荒草,等树木、荒草干枯后再放火焚烧,最后在灰烬中播种。根据民俗学家们的田野调查,这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直到1940年代前后,在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着。火耕水耨多通行于稻作区,具体表现为先放火烧去杂草,再灌水种植。而根据《孟子·滕文公上》《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伯益就是这种原始耕作制度的发明家,我国早期农业文明的创始人。
伯益还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尚书·大禹谟》是一篇有关禹、皋陶、益等讨论治国问题的会议记录。讨论过程中,伯益发表了两通高见。其中第二次发言,内容涉及严格法度、戒淫禁欲、任用贤能、去除邪佞、尊重民意、励精勤政等方面。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这些执政理念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早先时候,伯益曾经帮助舜管理过山泽鸟兽。《史记·五帝本纪》就写到,舜向朝臣征询管理“上下草木鸟兽”的人选,满朝大臣都推荐伯益。可是伯益一向为人谦逊,让位于朱虎、熊罴,于是舜以伯益为虞,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在他们的管理下,“山林辟”、鸟兽驯服。虞是官名,后代又叫山虞、虞人,主要职责是掌管山泽的禁令,也就是负责山林和大泽的保护开发和渔猎,其部分职能颇类乎今天的环保工作者。据说伯益“知禽兽”“懂鸟语”,所以舜才会让他担任这种职务。说伯益“知禽兽”“懂鸟语”可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神化因素,不过用来说明伯益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却并不为过。历史的事实应当是,伯益之前,只有野兽野鸟,并无家禽家畜。自从伯益当了虞官之后,人们才开始规模驯养野兽野鸟,最终形成了家禽家畜。也就是说,伯益还是我国畜牧业的创始人。因懂鸟语而掌管山林鸟兽的不是别人,偏偏是伯益,伯益所在的部落以鸟为图腾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伯益受到舜的重视,赐姓嬴氏,封于费(故址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故又称大费、费侯。


《孟子·万章上》曾经记载,大禹晚年仿照尧、舜禅让之例,又荐伯益于天,也就是确立伯益为其继承人。大禹先荐皋陶于天,皋陶早死,又荐其子伯益继任天子于后,足见皋陶、伯益父子,亦即徐人祖先在当时的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东夷族举足轻重的地位。
七年之后,大禹死,朝中守丧三年。三年期满,伯益并没有马上登天子位,而是避居箕山之北。伯益避居箕山之北,实际上是依照禹的做法,因为早年舜荐禹于天之后十七年而舜死,守丧三年后禹也没有马上即天子位,而是避居阳城。禹和伯益的避居,本是以天下相让的贤德之举,但禹之子启并不客气,却乘机取而代之,并毫不手软地除掉伯益,建立了夏王朝。从此,我国跨越推贤禅让阶段,进入兄死弟及、父亡子继“家天下”的宗法社会。启杀死伯益、篡夺天下的事当然很不光彩,所以在官方的史书中后来被遮盖得严严实实。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到战国时期的历史。此书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并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但今本《竹书纪年》,已经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修饰”和篡改,与原本大不相同。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盗发魏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中《纪年》13篇,凡是与《春秋》相重叠的部分大多一一相应,而和后人注释的部分往往“大异”。其中有关夏启、伯益继位的史事,汲郡《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伯益和启争夺帝位,被启杀死了。可是在今本《竹书纪年》中,却被记载为:“禹荐(伯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夏启的恶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徐国的建立 

启夺得天子之位,建立夏王朝之后,毕竟心虚,为安抚人心,不得不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用以延续伯益的香火。于是,徐国诞生了。

夏启生活于公元前21世纪。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徐国建立的时间也应当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有4100多年。
也有人说,若木是伯益的次子不错,但初封之地并不在徐,而是在费(今山东鱼台县南)。到夏代末年,若木的子孙费君目睹夏王朝的暴政,改投商汤王,并帮助商汤讨伐夏桀,被商汤王任为卿士。因为他弃暗投明,并在推翻夏桀、建立商王朝的战争中有功,商汤王特地将淮、泗之间的徐地封给他的庶出之子,用以延续伯益的香火,这才建立徐国。按照这种说法,徐国建立于夏末商初。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以此推算,徐国距今约有三千六七百年。
比较而言,徐国建于夏初和建于夏末商初,在时间上相差好几百年。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加上可靠史料的缺乏,徐国究竟建于哪个时期已经难以确切考查。不过从《辞海》“徐戎……夏到周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的表述看,权威工具书是主张建于夏朝的。
既然徐国建立于夏代,那么为什么又会产生建国于商初的意见呢?我们推测,徐国自夏初建国,到商初已经历过四五百年。而且其国号是夏王朝封的,而现在夏已经亡国了,其所封建的徐在新王朝中是否还具有方国的地位呢?商初对徐的封建,实际上是对其方国地位的重新“认证”。



 徐国的疆域 


要精确地标出徐国的疆域范围,目前还有不少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当时社会发育尚不够完善,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具有清晰、明确的国家及其疆域、疆界、国籍等概念,彼此之间也不一定进行过国界的划分。其次,各种古籍中流传下来有关徐国的史料相当少,其中涉及徐国疆域的材料更少。而国家疆域是个严肃的话题,我们难以凭空杜撰。第三,历史上徐国几盛几衰,其强盛时和衰落时的疆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第四,由于史料缺乏,徐国的疆界到底有多大,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休,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传统意见以《后汉书·东夷传》及《后汉书注》为代表。《后汉书·东夷传》中说:“(徐)偃王处黄池东,地方五百里。”“黄池东”在哪里?唐代的章怀太子为此作注引《水经注》说:“黄水一名汪水,与泡水合,至沛入泗。自山阳以东,海陵以北,其地当之也。”山阳就是现在的淮安市淮安区,海陵就是现在的泰州市。按照这种意见,徐偃王时徐国的版图包括洪泽湖周边及淮安、扬州、泰州等地。
第二种意见以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尹焕章为代表。这种意见主张,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一个可以和天子抗衡的大国,其疆域南至洪泽湖周围,西至安徽东北部,北至山东南部。按照这种意见,徐国的版图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淮河以北及皖东北、鲁南边缘地区。在各种意见之中,这种意见最为保守,但很可能最接近史实,所以具有重要影响,得到广泛认可。邹厚本先生主编的《江苏考古五十年》是近年来江苏考古学集大成著作,书中仍然沿用这种说法。
第三种意见以李世源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曾昭燏、尹焕章的意见只是徐国在春秋后期衰落阶段的版图,其强盛时期的疆域远远不止这些。他在《徐国小史》里提出,徐国的疆域一度囊括今江苏泗洪、盱眙、金湖一线以北地区,东至黄海,北含山东南部,西边据有安徽皖北地区,兴盛时南部一度直抵长江一线。按照李世源先生的意见,徐国的版图相当于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即习惯上的苏中、苏北,以及皖东北和鲁南的边缘地区。
其他的意见则更为大胆。一是主张徐国的版图包括今江苏、浙江两省。曹锦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说新证》,标题就一目了然,认为今天的浙江在春秋初期属于徐国的范围。曹先生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和地方志文献,认为徐国南部的疆界远不止长江,实际上还应南移,包括今江苏南部以及浙江的许多地区。当代杰出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写过一部《越史丛考》,书中进一步指出,东南吴越的版图本是徐国的旧壤,吴越的霸业实为徐戎的继续。按照曹锦炎、蒙文通先生的意见,徐国的版图一度包括今江苏全省和浙江省的大部分。
二是主张徐国的版图不仅包括江浙两省,还包括江西和安徽的部分地区。郭沫若先生早年也研究过徐国史。他在《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中提出:“徐人乃由山东、江苏、安徽接境处被周人压迫而南下,且入于江西北部者,则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者,亦未可知也。”按照郭沫若先生的意见,徐国的疆域已经囊括江苏全省和安徽、江西、浙江的广大地区。
三是主张徐国的版图还包括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李家和、刘诗中的《春秋徐器分期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就认为,徐国鼎盛时期不仅据有江苏、安徽的江淮之间和浙江、江西,还包括湖南。徐仲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朱芳圃《甲骨学商史编·商民族疑起于东方》对李家和、刘诗中的意见又有所发展,提出现代福建的畲族也是徐人的一支。潘光旦先生则更进一步提出,徐人南迁后,先在江淮地区过渡,继而又向吴越一带发展,再后进一步向西南地区迁徙,逐步进入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现在的僮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是他们的后裔。按照潘光旦先生的意见,徐国的版图囊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差不多涉及南部半个中国。
其实,即使按照最为保守即曾昭燏、尹焕章的意见,徐国以泗洪为中心,疆域范围南面、东面在洪泽湖周围,西面到安徽东北部,北面到山东南部,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国。
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说明,夏、商、周时期我国部族众多,小国林立。《左传·哀公七年》中说,大禹在涂山大会天下诸侯,前来参加大会的大大小小诸侯共有“万国”。《文献通考·封建考》记载,到了商汤王登天子位,天下诸侯只剩下“三千余国”。而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史料,到商末时,周武王兴兵伐纣,“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汉书·诸侯王表》也曾说过周代“封国八百”的话。
由于方国、诸侯国太多,各国的疆域大多十分有限。《孟子·万章下》曾经记载过有关天子和诸侯国“国土面积”的规定,说是“天子”之国纵横“千里”,爵位为公或侯的诸侯国纵横“百里”,爵位为伯的诸侯国纵横“七十里”,爵位为子或男的诸侯国都是纵横“五十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反映的情况甚至更可怜,说是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共封诸侯国好几百个,其中获封国土面积最大的“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一般的诸侯不过“三十里”。“上不过百里”,就是“最大也不超过百里”。即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晋、秦、楚等国,早期也不过“或百里,或五十里”。这些即使和徐国衰落时期的版图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

来源:宿迁史志


点亮小花


大洋河
关注大洋河有酒有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