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敬老情深

时事   2024-10-11 20:13   中国香港  

公益性时政阅读号

欢迎持续关注和分享

  

 


金风送爽、菊花盛开,我们迎来了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双九节”或“敬老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寓意着长久、吉祥与健康。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重阳节,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传递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1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源自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与农耕文化的结合。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将九月九日视为“阳”之“重阳”,象征阳气最盛,是自然界万物更新、祛邪祈福的好时机。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在秋季丰收之时祭祀天帝、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的传统,而九月九日这一天被视为特别的日子,有举行相关祭祀活动的习俗。

 

“登高”作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寓意着步步高升、避邪祈福。古人相信,在重阳这一天登高山、眺远望,可以亲近自然,吸收天地之灵气,远离病痛与灾祸。此外,还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惯,以驱邪避疫,祈求健康长寿。茱萸被认为能辟邪驱鬼,菊花则象征长寿与坚韧不屈的精神。


 

清·石涛《重阳登高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变为一个集祈福、感恩、敬老于一体的节日。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重阳节开始强调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成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逢重阳,家人会陪伴家中长辈登高望远、赏菊品糕,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这一习俗的流传,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更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和家庭和谐的社会追求。

 


时至今日,重阳节虽已不再是纯粹的祭祀节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依然被人们所珍视,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敬老美德的重要节日之一。

 

重阳节习俗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放纸鸢

重阳节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很适合放纸鸢。加之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清·张同曾《菊花图》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佩茱萸

古代还奉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其实,茱萸香味浓,实则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以此抒发情志。

 

2

登高望远,赏秋之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生动描绘了重阳登高的场景。这一天,无论是山野林间的小径,还是城市高楼的天台,都可见人们成群结队,或扶老携幼,或独自一人,踏上登高的旅程。登高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心灵的释放与自我挑战。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登高望远,赏秋之美,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当脚步踏上崎岖的山路,或是站在高楼之巅,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自然的壮丽与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秋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故事。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往往能深刻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无论是家人的欢声笑语,还是独自一人的静谧思考,都能在这片辽阔的景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登高之时,也是反思与展望的最佳时机。望着远方连绵不绝的山峦,心中不禁涌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而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独自一人登高的人来说,这份孤独更添一份深邃的意义。它让人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时光,也让人学会了在孤独中寻找力量,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淡淡哀愁背后的豁达与释然。重阳登高,不仅仅是对传统节日的遵循,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

 


在这样的季节里,不妨放慢脚步,与家人或朋友相约,选择一处心仪之地,无论是山野还是城市天台,共同体验这份登高望远的乐趣,让心灵在自然的美景中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净化。


重阳节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3

敬老情深,传承美德

 

重阳佳节,不仅承载着对自然更迭的敬畏,更寄托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敬老之情。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倡导的“孝”道,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重阳登高望远,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既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家中长辈的美好祝愿。在这一天,无论是秋高气爽的户外登高,还是温馨和睦的家庭聚餐,都是表达孝心与亲情的最佳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但其核心价值——尊老敬老,始终未变。在数字时代,一封手写的家书、一个温暖的电话、一段视频通话,都能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让远在他乡的儿女也能传递对长辈的思念与关怀。社区和公益组织也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如健康讲座、才艺展示、义务理发等,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传递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还成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通过讲述孝道故事、开展书法绘画比赛、学习传统诗词等活动,年轻一代在参与中加深了对敬老文化的理解,使尊老敬老的美德得以薪火相传。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发起“敬老公益行动”,鼓励更多人关注老年人群体,为他们提供实际帮助和心理慰藉,让这份敬老情深跨越时空,温暖每一个角落。

 

4

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在传承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这样的文化载体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线上“云登高”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身处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高山攀登,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而“孝心直播”则通过直播平台,让子女向长辈表达孝心,分享生活点滴,即便身处远方也能传递温暖与关怀。

 

此外,各类以敬老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健康讲座、文艺演出等,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全社会的敬老意识。这些活动不仅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文关怀。

 

在传承与发展中,我们不仅要保留传统节日的精髓,更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通过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同时也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围观之众
公益性华人阅读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你想阅读的精彩,这里总能找得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