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为妈妈买苹果手机,究竟打了谁的脸?

乐活   2024-09-01 23:03   中国香港  

最近,奥运冠军全红婵因为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

全红婵在广州的一家苹果店里,买了一部最新款的iPhone 15 Pro Max。

根据新闻报道,当时她的要求很明确:

要买一部好的手机送给妈妈。销售员表示,全红婵进店后直接问“最好的手机是哪款”,并要求“拿个内存大的”。

最终,她选择了iPhone 15 Pro Max

有人指责她,作为一个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她应该支持国产品牌,而不是买苹果手机。

甚至还有人直接给她扣上了“不爱国”的帽子。

一方面,有人觉得买什么手机是人家的自由,凭什么要上纲上线?

但仔细想想,这场围绕苹果手机的争议,其实并不单单是全红婵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网络舆论中的一种现象:

公众人物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放大、解读,甚至被道德绑架。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情感冲突。

这种声音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形成了一股“批判全红婵”的舆论潮流。

有些网友甚至找出了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她背的包是意大利奢侈品牌miumiu的,配饰是LV的乌龟挂件。

然后得出结论:

全红婵开始爱慕虚荣了,甚至不爱国了。

也有清醒的网友站出来为全红婵辩护:

全红婵为国争光,拿下奥运金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买个手机、背个包,根本不应该成为指责她的理由。

更何况,选择什么品牌的手机,是她个人的自由,凭什么要上升到爱国不爱国的高度?

全红婵买手机事件,其实暴露了当前社会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把爱国主义与消费选择简单挂钩,以爱国的名义对个人进行道德绑架。

这种思维方式,很狭隘。

01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消费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

无论是买苹果手机还是华为等国产手机,都是个人的权利。

全红婵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消费行为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选择应该被道德绑架。

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但将其与消费选择直接挂钩,显然是对爱国主义的误解和滥用。

苹果手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华为等手机品牌作为“国货之光”,同样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全红婵选择购买什么品牌的手机,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任正非老爷子就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不要把买华为手机和爱国简单等同起来,这是一种煽动民族情绪的做法。

这句话很有道理。

02

全红婵的遭遇,实际上是许多公众人物面临的共同困境。

作为奥运冠军,她不仅要在赛场上拼搏,为国争光,还要在生活中小心翼翼,避免一言一行引发争议。

公众人物的身份,既是光环,也是枷锁。

与普通人不同,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被解读。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在这之前,像杨倩、吴京等知名人物,也因为个人的消费选择而引发过类似的争议。

杨倩,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首金得主。

当时,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双耐克鞋,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攻击。

有人指责她作为中国运动员,不应该穿外国品牌的鞋子,甚至质疑她的爱国立场。这种指责让杨倩感到非常困扰。

吴京,这位以爱国主义电影著称的演员,也曾因为使用苹果手机而被网友批评。

有人扒出了他在中兴赞助的金鸡奖颁奖现场使用苹果手机的照片,认为他“人设崩塌”,质疑他是否真的像他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爱国。

这些事件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公众人物的形象不再是由他们自己掌控,而是由广大网友共同塑造。

当网友发现他们的行为与自己预期的不符时,往往会感到“情感错付”,从而对其进行批评和抨击。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使得这些质疑声迅速扩散,形成一种集体审视的氛围。

网络上的讨论,不再是单纯的意见交流,而是一种道德评判。

人们在网络上倾向于表达更为极端的观点,以寻求认同和关注。

这种现象,使得公众人物的行为往往被过度解读,甚至被扣上不应有的道德标签。

在这种氛围下,公众人物的私人选择,常常被上升到公共道德的高度。

全红婵买一部苹果手机,为家人带来幸福,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

这背后反映的不是她的错,而是我们社会的一种病态:

把爱国主义当作道德枷锁,强加在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身上。

真正的爱国,不是去审判一个运动员的消费选择。

而是去尊重她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拼搏。


全红婵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她用实力赢得了金牌。

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那些张口就乱喷的网络键盘侠们。

请闭嘴吧!


万象
分享生命中的美好与感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