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
巍峨桑浦山下的这座
科学创新“梦想之城”
正在广阔的“新天地”里
拼搏奋进……
近日,汕头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汕头科学城的建设思路、方向和路径进一步明确,这也意味着汕头科学城建设即将按下“快进键”。
作为汕头科学城建设主体,汕头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扎实推进汕头科学城发展规划编制、科创平台引育、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为推进汕头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多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把汕头科学城打造成为辐射粤东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
“科学”与“城市”有效融合
科学城创新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当“科学”与“城市”有效融合,区域科研实力必然能够跃升,各类创新资源也将接踵而来,在此汇聚……打造好汕头科学城的第一步,无疑是要做好前期规划。
日前,汕头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专家组的评审。由多名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汕头科学城发展规划编制课题成果进行评审,一致认为汕头科学城发展规划谋划起点高,编制过程科学合理,研究资料充实可靠,建设思路切实可行,空间布局划分合理,建设任务论证充分,同意该规划通过评审验收。目前,汕头高新区联合深圳大学孟建民院士设计团队编制的《汕头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已完成,科学城骨干路网已陆续建成竣工,科学城创新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汕头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主要涵括规划范围、战略定位、体制机制、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内容。规划提出,要将汕头科学城打造成为辐射粤东的区域科技创新核心载体,引领汕潮揭的区域一体化战略支点和体现人文智慧绿色的应用型科学城。”汕头高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方静表示。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汕头科学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汕头科学城建设主体,汕头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强化与有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扎实推进汕头科学城发展规划编制、科创平台引育、产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推进汕头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多新动能新优势。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汕头高新区将按照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全面铺开各项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的科技创新环境;围绕应用型科技的研发,加快科技应用型产业的引进,进一步发挥创新策源和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进创新资源向科学城聚集、高端科研成果在科学城转化落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汕头高新区将秉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定信心,与各有关单位一起,同心聚力推动汕头科学城建设。”方静说道。
中试基地加快建设
打造科技与产业创新“结合部”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中试基地是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落户于汕头科学城的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特聘联席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管轶教授亲自挂帅,将聚焦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及细胞治疗产品三大前沿领域,通过将研发出的疫苗、药物、诊断试剂等有效产品,在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GMP条件下进行工业转化,满足新药注册的临床前生产、临床样品制备,以及中试放大、中试工艺优化需求。“目前,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的建设,已完成各条中试线的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及核心设备的详细规划设计,取得施工许可证;项目所需设施设备已完成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正着手进行采购招标工作。”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研究员陈佩雯介绍道。
何为中试?通俗来讲,中试是新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一座中试基地,就像是一个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结合部”。
在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不是盲目跟风,也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景之作,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的战略考量和科学决策,必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由“1”到“100”放大增值,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更能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持续加速发展的态势,也就是“飞轮效应”。“汕头科学城的成立,是把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长项在一个更高水平上的整合,集中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选择最可行的方案进行科技创新;中试平台则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使科研、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打造汕头工业转型的创新产业链,使汕头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集聚更多资源,具备更强竞争力。”陈佩雯告诉记者,广东提出打造的万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乘着政策利好东风,中试基地也将瞄准这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直接驱动的高科技产业,争取与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以及医、药企业加入基地研究合作,共同打造一条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高度依赖于专业化、规范化的产业化平台进行成果转化。我们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不仅将按照NMPA、FDA、EMEA(即中、美、欧认证)标准,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大分子中试平台。还将建设一个集研发、中试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平台,包括有高端疫苗、抗体药物、先进治疗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创新研发平台、工艺开发平台和质量检验平台等,为创新药研发团队提供高效、专业的转化平台,实现创新药本土化,致力打通制药中试及产业化瓶颈。”陈佩雯表示。
产业平台“双向奔赴”
乘风破浪正当时
2分钟就能完成的疾病快速筛检,这样的“神器”正在汕头的实验室里加紧孵化……近日,记者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实验室看到,生物技术系副教授郭克迎正带领着团队加紧调试二代超灵敏生物电子检测仪样机。他手中这台便携小巧的检测仪样机,是围绕新型医学传感技术开展的研发,对蛋白及核酸分子、环境中的化学分子、有毒重金属等进行快速筛检,能够在居家检测或机场、海关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实现“样品进、结果出”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领域高效检测。“我们这个研究已经从第一代的10分钟出检测结果,发展到如今第二代产品,能够在1-2分钟内快速出检测结果,且能够实现单个分子层面的灵敏度,实现公共卫生领域的快速响应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生物技术系副教授郭克迎表示。
郭克迎教授带领着团队加紧调试二代超灵敏生物电子检测仪样机。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需要依托企业等平台载体。在汕工作不到两年的郭克迎,早已决定“扎根”于此。除了在广以任教,2024年,郭克迎还牵头成立深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正式落户汕头科学城,致力于开发尖端的药物检测仪器、超灵敏诊断早筛工具等,专注于分子诊断材料、分子诊断配套仪器等诊断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汕头科学城有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高新区也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创业氛围良好,所以我们决定落户于此,也相信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在这里有效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郭克迎告诉记者,未来科研团队将进一步发挥超灵敏生物电子检测仪的这种优势,对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早筛早诊。
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为引进重大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无独有偶,落户高新区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创想时代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也选择加入汕头科学城。去年,企业在汕头科学城投资建设5G智能交通电子设备及大数据分析中心。近日,记者在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项目已经成功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我们企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设计、生产智能交通产品。此次投资的新项目充分利用了5G通讯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智能交通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这个项目投产之后,我们的年产值可以突破1亿元,这也与汕头市、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非常契合。”广东创想时代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勇对未来信心满满。
未来,创想时代希望与汕头科学城的高校院所进行深入合作,推动更多产学研项目落地转化。“企业仅凭自己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突围。只有大家聚在一起抱团发展,才能形成产业链,共同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陈勇表示。
目前,汕头科学城引进落地汕头大学P3实验室、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等科研平台7个,孵化高科技公司8家;现有竣工项目6个,总投资额11亿元;在建项目6个,总投资额14.3亿元;新谋划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4.3亿元。汕头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在科学城上线运营,服务企业超40家,使用机时超2万小时。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这座“创新之城”加快孵化,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产业,正在这座“梦想之城”稳步启航……汕头科学城的建设,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征程道阻且长,必须披荆斩棘、大步流星地往前赶。我们坚信,扬帆起航的汕头科学城,必将为推进汕头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多新优势,激发更强新动能。
图文:汕头融媒记者 许思涵
编辑:敏秦
校对:晓娜
编审:洁汶 陈瑶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新闻采访中心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
《汕头新闻》播出时间:
一套:19:33、23:00
次日 7:00、12:00
二套:22:30 次日 08:00
三套: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