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温麻·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连江县中心城老城区,跨两街十巷,占地2.58公顷。它建于宋代,之所以起名“魁龙”,是因为明清时期连江县城文风鼎盛,众多连江举子进京应试,知县都在这里为他们饯行,而“魁龙”又有“龙门夺魁”之意,所以带着美好祝愿,这里就成为了魁龙坊。
魁龙坊留存着的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建筑共23座(含2座迁建古建筑),其中不乏高墙大院的官邸豪宅。这些古厝大多规制宏大、造型古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连江核心腹地人文礼制统领下的传统民居建筑集中展示区。
魁龙坊井兜井始凿于宋代,井栏为花岗石板榫卯并嵌结构,呈不规则五边形,年代特征明显。据县志记载,该井为宋代连江“九井”之第二井,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2024年5月,被评定为连江县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龙坊女儿井凿于民国年间,是魁龙坊游琏故居重要组成部分。水井处于围墙中间,位置奇特,是屋主将家中水井进行社区共享的实例,表达“我有一口水,就不会让你渴”的美好寓意,一直是弘扬连江老百姓睦邻友好与包容互助精神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社会价值。2024年5月,被评定为连江县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龙坊三公庙始建于明代,于2019年重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平方米,为连江典型的庙宇建筑。三公庙早年位于玉龙境内(县干部招待所内),几经迁移,直到屹立在魁龙坊内。
三公庙里设三公公殿、三公神龛,主祀林公、王公、李公三神像。三位公公在神谱中找寻不到,官府记载也没有,而是百姓“民封”的地方神衹。“三公”来自三位不同的族姓,照民间的称谓,也可以称之为“三姓公”,保境内平安,至今香火鼎盛。
万园公馆始建于清朝,临天王前街,为穿斗式建筑。建筑坐南朝北,主座为两层, 是清时期连江的宅邸建筑代表,于2019年 被评定为连江县历史建筑。
万园公馆主人号万园,人称万园公,游氏万园公生于1836年,授儒林郎直隶州州同,六品官,当时乃连江巨富之一,有多处房产和田地,因拥有田产一万三千三百亩,因此号称“万三三”。他因为人乐善好施,多有善举,在当地极有口碑。
在“魁龙坊”间化龙街西端尽头,有一座木质、方形、单檐的古亭,它傲然伫立在魁龙石桥上,故人们称其为“魁龙亭”。这座古亭桥最初是在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建造的,虽说亭子不大,桥面也很短,但其名气却很大,连江人说起它,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介绍,“魁龙亭”建成之后,这里是通往府学文庙的必经之路,连江各地学子们每逢要进京赶考,都要走过“魁龙亭”,这时,县太爷便会在这里设宴席,为考生们把酒饯行。于是,“知县践行”的这一古老礼仪,就这样在魁龙亭桥上沿袭流传了数百年,彰显了古连江“尊文崇礼”的温麻特色历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连江味。
魁龙亭桥旁有一幅巨大石刻的“魁龙榜”,这里记录了连江历代进士名录,有资料记载,自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681年间,连江县中进士的学子就达到367名。怪不得历代连江籍学子都会把魁龙亭桥,当作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鲤跃龙渊”之地。
魁龙坊的“连江红色历史魁龙坊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连江的革命历史,为古色古香的街巷增添了一抹鲜红的色彩。
魁龙坊正中间门口位置,矗立着一尊游琏先生的高大人物石雕像,这位500年前的明代八闽贤士,如今人们在巷口为其立起高大塑像,展示其翩翩风姿。
游琏在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及第,历官海南兵备副使,江西省布政司参政,乃明代连江有名的“六才子”之一。
偶遇小可爱
连江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
| 地址 |
来源:福州吃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