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卍”字灯俗为元宵节灯俗,全称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在项目类别中属于民俗,主要流传于红山窑镇毛卜喇村。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卍,来源于古印度,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相融合,汉化为“万德吉祥”的标志,读音“万”。永昌卍字灯俗因灯阵形同卍字而得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永昌县卍字灯俗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由永昌县毛卜喇村人从京城引进,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卍字灯原是明朝北京灯艺一角,当时毛卜喇村的李姓先生在北京灯门外做小商贩生意,闲时进入灯阵内绘图谱,长达三年时间,才绘成一角带回毛卜喇村,后来卍字灯阵所用图谱,就由毛卜喇村李家世代相传。
永昌县卍字灯俗一般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闹灯。
灯阵进口设彩灯龙门,用360盏花灯组成。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彩灯龙门上每天悬挂一个字,分别为“荣”“华”“富”“贵”。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入彩灯龙门,灯阵对面设12盏生肖灯。灯阵按图谱栽灯杆共361根,纵横各19排,每排19杆,间距一般为2至5米,呈正方形。灯阵正中栽一根主杆,高8.1米,挂大型花灯,上部为7层,代表北斗七星;中部为5层,由5种颜色组成,象征五谷丰登;下部为六角形,象征六畜兴旺。其余杆上各挂小型花灯一盏,共360盏,象征农历360天。灯杆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绳上悬挂各种绘有历史文化和现实生产、生活场景的幕布。幕布围成通道,闹灯者和观灯者在通道内活动。灯阵后方设置“鳌山”,也叫“灯山”,也用360盏花灯组成,悬挂“独占鳌头”、“新春吉祥”等各种祝福字样。灯阵主体色调为红色,给人一种喜庆、热烈的感觉。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灯阵内所用花灯和幕布均由当地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花灯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幕布图案精巧、内容丰富,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之所长,融知识、趣味、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次卍字灯俗展演,就是一次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集中展示。
闹灯期间,极具当地民俗风情的秧歌、社火在灯阵内进行表演。舞龙、舞狮、老牛推车、跑旱船、节子舞等队伍顺道盘舞;民间小曲或婉转、或粗犷,或低沉、或高亢,在灯阵内回响。观灯者从入口进入,在灯阵内按通道辗转徘徊,迤逦而行,游人虽时有见面,但不互相碰撞,每盏灯前均可经过两次,却又不迷失方向,而花灯、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灯阵内通道左旋右转,只感觉到忽左忽右,忽南忽北,灯海锦簇,人头攒动,从出口依次走出,使人心旷神怡,别有情趣,整个观灯过程就像在一个迷宫中穿行,行进线路颇似卍字形,极富情趣。有时赶上下雪天气,那种“雪打灯”的景致更是令人神往。所以每逢元宵佳节,观赏永昌卍字灯便成为永昌县域及周边地区群众翘首企盼的活动。
永昌县卍字灯俗于2006年9月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4月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5月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传承和保护好永昌卍字灯俗,2020年永昌县在红山窑镇毛卜喇村建设卍字灯城,当年完成卍字灯城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1881平方米,城墙高度4.5米,灯阵边长85米;2021年完成电路、灯杆、围挡、喷绘等工程。2022年2月元宵节期间(14日至16日)开门点灯,三天累计接待游客达11.8万人次,9月完成灯城周围绿化、美化及灯阵内地面铺装,灯杆预埋加固。2023年1月24日开园点灯,进入常态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