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局谋划纵深推进科技“突围”工程
内蒙古构建“1+7”科技政策体系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开启聚变模式
内蒙古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4位
内蒙古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路战远、张和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怀柔实验室与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7月14日上午,怀柔实验室与自治区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怀柔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能源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技创新。自治区能源资源丰富,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按照协议,双方将遵循“优势互补、平台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内蒙古能源研究院为纽带,从新技术实证验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引育互派、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石,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怀柔实验室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我区首个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在呼和浩特开建
2024年5月28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在和林格尔新区启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2.5亿元,由内蒙古智能制造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联合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秦宁(内蒙古)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化实体单位共同实施。项目技术支撑团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航天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团队,建设国内首个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有效解决高精度、大幅面光栅连续制造难题,实现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计量体系与智能测控技术的自主可控。项目已组建专业的国家技术团队,将建筑结构与科学装置融为一体,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全面对齐国际最高水平,二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实现产业化和技术突破引领。
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建设效果图。
我国首台专门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射电望远镜在锡林郭勒建成
2024年5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顺利通过工艺测试。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是我国首台专门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射电望远镜,坐落于锡林郭勒盟,由1个主站、2个辅站构成。3个台站之间两两连线,可以组成一个近似等边三角形,站间距约200公里。主站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抛物柱面射电望远镜,由3排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0米的抛物柱面天线组成。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通过探测天文致密源的射电辐射,感知太阳风湍流引起的流量闪烁信号,遥测行星际太阳风的径向速度和密度变化,是行星际空间天气日常监测的高效地基设备。该望远镜由我国自主研制,在327、654、1400兆赫兹的频段上实现宇宙极弱瞬变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捕捉,其主站的天线口径、噪声温度、探测灵敏度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特派员下沉让戍边户吃上新鲜蔬菜
2024年,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的科技特派员关慧明带领科技特派团下沉到四子王旗和额济纳旗的9个边境乡镇53个戍边户、连队,针对边境地区蔬菜供应难题开展科技指导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他们以四子王旗江岸苏木为试点为戍边户建设智能小型温室,创新性自主研发出“蔬菜盒”冬季蔬菜供给技术,使46户戍边户实现了在冬季每月能够稳定获取15斤新鲜蔬菜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当地冬季蔬菜自给的空白。同时,该团队结合时令特征,在用水很少情况下,以沙子为基质、以羊粪作为养分种植获得成功,为5户戍边户建设了60平方米的蔬菜小拱棚,成功种植5至6种蔬菜,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种植技术。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团队已在边境地区成功建设小型智能温室37座,让戍边户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蔬菜。这一民生改善举措,不仅提升了戍边户的生活质量,更激发了他们建设边疆、守护家园的热情与信心。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夯实内蒙古粮仓根基
2024年,内蒙古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和优质高效增粮行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典型不断涌现,有力支撑内蒙古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新台阶。其中,兴安盟扎赉特旗、科右前旗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和“大豆提质固氮ARC耦合绿色增产技术”,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市莫旗红彦镇中储粮北方公司推广“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推广“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等5个案例创造了多个大豆高产纪录,最高亩产321.7公斤,入选2024年全国大豆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包县”机制,在全区11个盟市50余个旗县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与规模高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创自治区东部区和西部区小面积、大面积高产纪录,东部区万亩片平均产量为1247.22公斤/亩,西部区百亩方产量为1473公斤/亩。
校对: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