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幸福生活网
——黔西市锦绣社区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治理新模式
□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谭佳雪
“我的家变好了,生活也跟着变好了!”
从过去狭小的出租屋,变成如今宽敞明亮的社区公寓,锦绣社区五年级学生代雨涵看着窗外全新的家园,感慨地说道。
锦绣社区是毕节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安置了来自黔西市24个乡镇的易地搬迁群众4044户17902人,是一个由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8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257户6309人,占搬迁总人口的35.04%。
多彩的社区文化:
民族团结谱写幸福篇章
11月9日,在锦绣社区广场上,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踩着欢快的节拍旋转起舞。这是“唱响新时代·舞动新生活”广场舞大赛的活动现场。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高龙伟介绍,这是黔西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举办的活动。
汉族阿姨付群修与苗族阿姨李孝珍是在社区的百姓故事会中熟识的。今年,她们携手代表锦绣社区参加广场舞大赛,为祖国献礼。
社区故事会,是锦绣社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里不分民族、不分年龄,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11月9日,新一期的社区故事会再次开“摆”。
作为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街道锦绣社区现居住着17902名易地搬迁群众 罗玄/摄
居民陈梦婷首先讲起了自己的故事。过去的她因为家庭原因辍学,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重回校园,并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她的母亲在社区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家里的医疗问题也能在社区卫生中心及时解决。这些细微的变化逐步积累成幸福感,让她在新环境中找到了安全和依靠。
居民罗光仙笑着说:“搬进来后,大家聊着聊着成为朋友,也学会了一些彼此的民族语言。”
此外,锦绣社区以“小手拉大手”为切入点,创新各民族互嵌措施。各族群众在锦绣社区获得了幸福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民族团结的纽带。锦绣社区通过这种“摆龙门阵”的方式,不仅提供了一个倾听居民心声的平台,也让各族群众在聊天中逐步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促进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融洽。
家门口的守护者:
“医疗、就业”双保障
锦绣社区的医疗保障不仅仅是设立卫生服务中心,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下,社区的医疗服务延伸至每个家庭。
针对社区内留守老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社区建立了一对一健康档案,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探访,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持续关注。社区还与周边大型医院合作,为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让居民感受到社区无微不至的关爱。在锦绣社区的医疗保障体系下,每一位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健康得到了保障,锦绣社区还通过就业保障让居民安心扎根,真正让社区居民稳得住、有事做。
志愿者向社区居民传递最新的政策方针
任朝华是才搬迁到锦绣社区的一名彝族村民,过去在村里主要靠种植作物维持生活,搬迁至锦绣社区后,原来的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为他安排了保洁员培训,并顺利在社区内找到一份保洁工作。如今,任朝华每天在社区负责清洁巡查,工作简单且收入稳定,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不仅如此,社区还实施精准就业帮扶,制定了“一户一策”就业方案,根据不同家庭的背景、技能和意愿,为每个家庭设计个性化就业计划。确保每户家庭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就业支持,让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实现“有事做”。
通过“一户一策”的方式,社区已帮助8000多人成功就业。对于就业困难的居民,社区干部会亲自上门了解情况,提供贴合实际的帮助,真正做到“动态零失业”。
锦绣社区的就业保障不仅帮助了搬迁群众找到工作,更为居民们提供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在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中,各族居民一起学习、交流,最后在培训中成为好朋友。社区通过就业保障构筑起一条联系各族群众的纽带,大家在共同的劳动和成长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基层工作者:
携手共建温暖家园
“胡书记,你又来了!” “是啊,今天还有好几个地方要走呢。” 11月9日,在锦绣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锦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平正与社区居民话家常。
针对锦绣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现实状况,锦绣街道探索出1名在职党员结对1名无职党员、1名无职党员结对多名搬迁群众的“1+1+N”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党群联带结对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基层工作者成为政策方针“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群众发展“指导员”、特殊人群“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胡平介绍,为了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感,除了党群联带结对机制,锦绣社区还为居民解锁了多样化的服务和休闲模式。
春晖守望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舞蹈室、各类球场以及儿童游乐场等场所,为下到三岁孩童的启智教育、上到八十岁老人的日间照料,做到了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
锦绣社区乐居广场,小区居民在学剪纸 侯进勇/摄
从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到深入推进文化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当地居民逐步在生活中实现了多元共融,成为一个相互扶持、互助共生的大家庭。
身为锦绣社区志愿者,陈倩倩来到锦绣社区已有两个月了,主要负责老人的日间照料和人文关怀等相关工作。在这期间,她和一名56岁的苗族阿姨成了好朋友。“阿姨是一名独居老人,我隔三岔五就会去她家里看望。阿姨非常感激,还送给我一份她亲手制作的苗绣手工。”陈倩倩说道。
每当居民遇到困难时,社区工作人员总能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样的暖心故事不胜枚举。
对留守未成年人、空巢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群体,锦绣社区进行专人包保,形成“一日一走访”的贴心帮扶机制。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社区为特殊人群配备了定位手环,家人和社区可以随时监测其活动轨迹。这个智能手环的实时定位功能,在过去一年帮助寻回了20余名走失人员,并在危急时刻提供了多次紧急救援。
走进锦绣社区,每家每户门口都贴有一个社情民意二维码,居民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码”,就可以反映任何问题和预约服务。居民赵先生反映孩子需要轮椅,锦绣社区党委书记史康看到后立刻协调相关部门,不到几天轮椅便送到了家里。
在锦绣社区,各民族间的融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逐步打造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锦绣社区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家。”李孝珍这样表达她对这片新家园的深情。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关注黔西发布视频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7-4222228 投稿邮箱:qxfb123@163.com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