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4 「REBORN」
作 品 分 享
OFA WORLD AWARD
本次主要结合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和对其作品的理解,进行作品解读和宣传文案撰写。通过对作品的主题、形式、材料、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社会问题或文化背景入手,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理念和思想。以下为本次入围作品!
·毕文钊
Break up the silence
物理空间是⽇常⽣活必不可缺的⼀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法国哲学家盖伊·德波(Guy Debord)曾“漂移”(dérive)理论。意为在特定情境中,往往会被内在的认知所驱使,跟随兴趣前⾏,最终抵达未知但充满惊喜的⽬的地。
⽽在⼀次⼜⼀次的搬离、到达“家”的时候,艺术家敏锐地感知到搬离和启程的复杂情绪--离开的惆怅、对新环境的期待、对旧居的怀念。光与影的对⽴,可以象征⼈在搬家过程中对新旧环境的⽭盾⼼情,⿊与⽩则代表着未知与已知、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
⿊与⽩的画⾯构图,是最纯粹的视觉美学。它摒弃了⾊彩的繁杂,⽤最简洁的⽅式捕捉光影之间的微妙变化。在⿊⽩照⽚中,光与暗成为唯⼀的主⻆,凸显出事物本质的形态与纹理。每⼀张⿊⽩照⽚,仿佛都在讲述⼀个⽆声的故事,传递出情感与氛围的极致。家具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光影的对⽐,展示出房间的结构、家具的轮廓,以及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些元素可以引发观者对“家”的反思——家是物理空间,还是情感寄托?
Select a different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着各种层次、各种差异的信息,认知不断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受众只想看到他们想了解的、想知道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后真相时代。而这一切背后,反映的是认知的多样性与世界本身的可变性。
每一种工具的选择,都代表了人们在后真相时代下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视角。比如,长曝光能展现时间的流动与不确定性,而运动模糊则体现了人们对事实的模糊认知,正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和变形。不同设备与技术下,场景的解读也随之发生变化,犹如人们对现实的理解,依赖于所接收到的媒介与信号。
同时,从高空俯视到低角度仰视,每一个角度都隐喻了不同的人如何从各自的角度解读同一个"真相”。这些角度上的差异,如同社会中不同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诠释。
不同时间段里,强烈的光线可能代表着清晰的“真相”,但与此同时,阴影与反射则象征着事实背后隐藏的扭曲和误解。当光线变换时,场景的透明度、清晰度发生微妙的变化,正如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掩盖、扭曲甚至完全改变。
在这些视觉元素的拼贴与组合中,最终呈现出一幅充满矛盾和对立的画面。这幅作品并非试图定义何为真相,而是通过摄影的多样性和可变性,表达出后真相时代里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与信息的接收一样,始终处于变化和冲突中。
Eight scenes about Boshan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城市演变》中指出,工业化是促使城市从农业型社区转变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推动力。毕文钊生活在山东半岛的博山地区,这里大约在100年前经历了德国殖民时期的工业化萌芽。在那时,工业的到来开始逐渐改变这个曾以农耕为主的地区。
为了探讨这一转变的影响,毕文钊与一些有工人背景的家庭进行了交流,收集了他们在这段历史中留下的真实照片、文献和个人记忆。通过这些材料,我结合自身对绘画中色彩和拼贴艺术的理解,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现代工业化如何影响博山发展的再思考。
历史作为时代的见证,记录了工业化带来的变化。然而,今天的博山与百年前经历工业化初期的景象已截然不同。他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探讨中国近代工业的改革是否真正改变了城市发展的轨迹,亦或是打破了这里干年农耕的平静与安宁。在这个作品中,他采用拼贴艺术,将历史中的合同、档案与工业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重组。这一创作不仅是对工业历史的再现,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思索工业化究竟是推动了城市的繁荣,还是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社会变革。
·郭佳锜
温床 A warm bed
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迷失(Lost)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人们在生活某一时刻可能经历的迷茫与不确定。整个作品通过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是“选择(Choose)”、“模仿(Imitate)“和”迷失(Lost)”,展示了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
在选择(choose)这一阶段象征了个人在早期人生阶段面临的选择和探索。人们处在充满可能性的时期,面对着多重选择,这个阶段充满了未知与潜力。电视作为信息载体,在这一阶段中引导人们通过选择定义自我。
模仿 (imitate)阶段描绘了个体在中期生活中的行为,通过模仿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期望来适应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通过模仿得到了归属感,但内心的孤独感依然存在,甚至进一步加深。此时,个体开始认识到模仿并不能解决内心的迷茫,逐渐走向迷失的边缘。
迷失(lost)阶段是作品的高潮,象征着个体进入某种迷茫的状态,不再清楚自己真正的归属与方向。此时,电视屏幕上显示的“GET LOST”字样传达了这种强烈的情感状态。蓝色调的画面呈现出冷淡与疏离感,模糊的形象隐喻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混沌。电视作为信息和意识的传递者,反映了后真相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现实的模糊认知与失落感。这种迷失不仅是方向上的丧失,更是对自我认知和世界理解的深刻质疑。人们可能看似被拥抱和包裹在某种虚假的安全感中,但实际上却感受到了极度的孤独和不安全感。
整个作品提示我们,随着生活的推进,过度依赖外界的信息与标准,可能会使我们迷失自我。作品中的电视屏幕,象征了外界的噪音与干扰,同时也反映出个体内心的困惑。艺术家通过这种拼贴与绘画的结合,展示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下,个体如何在自我与社会中迷失,思考着归属与孤独的复杂情感。
总之,作品通过这种阶段性的表达,揭示了每个生命阶段中人们对归属感、孤独感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与迷茫。在最终的迷失阶段,个体不再只是生活的被动观众,而是站在信息的漩涡中,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
·郝端阳
Hagary School
Hagray School是一部通过虚拟世界《我的世界》建构的宣传片,从中学与养猪场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所切入,揭示了它们在某些管理模式上的相似之处。影片通过对住宿、饮食、管理减少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呈现,将中学的生活与养猪场的模式化生产相联系。
整个寄宿学校和养猪场的环境设计为狭窄、封闭的空间,玩家无法自由走动或探索。宿舍与猪圈相似,狭窄的寝室设计让玩家感受到压抑感。通过这些设计,玩家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到寄宿学校中学生所经历的拥挤与限制。建筑物的设计可以是重复和标准化的。例如,每个宿舍或猪圈都一模一样,反映出个体被标准化、无差别对待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养猪场的工业化逻辑,也暗示了教育体制中的标准化培养模式。
在片中,现代化资本化养猪场的图景并不是被用来反映农业产业的变迁,而是隐喻了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中的种种问题。影片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体制的深思,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学生们在学校严密管理和压抑控制下所面临的困境。换句话说,学生被逼迫进入同样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无法追求个性化的成长。教育系统中的“生产线逻辑"可以通过强制的考试和评估体系进行表现,学生像猪一样被打上“合格”或“不合格”的标签。
该虚拟世界的构建灵感来源于郝端阳在中国河北求学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住校学生所承受的极差住宿条件和如同牢笼般的生活方式。这些学生仿佛被置身于“养猪场”中,在封闭和狭窄的环境中,追求的是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培养方式,而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则在这种系统下被压制和忽视。控制“猪”的主控就像“看不见的手”,这不仅仅权力的隐蔽性,同时展现学生的无力与被动。
·宋若一
樱桃的象征演变至今,不再只是历史,而是你我当下的故事。你准备好打破束缚,重新定义你的象征吗?
从纯洁到诱惑,从压抑到解放,樱桃不仅是一种水果,它更是一段人类文化与性别象征的历史。从十五世纪的宗教符号到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性别表达,见证樱桃象征的历史转变。探索这颗红色果实如何在不同时代中演变为复杂而深刻的性符号。从中世纪的纯洁象征到文艺复兴时期隐晦的性暗示,再到现代性解放运动中的性觉醒,樱桃见证了人类社会对性、身份与欲望的不断重新定义。
宋若一制作的这一视频将通过精美的视觉效果和跨越多个世纪的叙述,将樱桃作为文化符号的演变逐一呈现。从宗教画作中的无罪象征,到流行文化中大胆的性符号,这段历史充满了诱惑、禁忌和权力的斗争。我们不仅会探讨历史中的樱桃,更会审视当今社会如何继承与颠覆这一性象征。讨论了当代女性力量、性解放、性别身份认同,启发观众反思社会中的性别与权力问题。
·王洲蕊
More
在现代社会中,个⼈与外界的互动不仅涉及情感交流,更渗透到空间感知的层面。艺术家王洲蕊的作品《构建新⽣》通过巧妙的⽅式,借助珠宝这一日常佩戴的配饰,重新定义了个⼈空间的边界。在这一创作中,王洲蕊通过纸张材料打造独特的珠宝形式,探讨个⼈空间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作品背后的理念深刻且富有哲理:⼈们在社交场合中,常常无意识地将周围的空间视为自我我延伸的⼀部分。通过珠宝这⼀物理媒介,艺术家希望重新构建和表达自我,借助不同的元素和形式来重新定义个⼈空间,表达对新⽣活的向往与追求。
王洲蕊的作品采用了纸这一极简但富有象征意义的材料 。纸张虽然脆弱,但同时具备无限的可塑性,象征着个⼈空间与⽣活状态的脆弱与可变性 。这种材质的选择,不仅 是对常规珠宝材料的突破,也在暗示着个体在构建自我空间时的动态性与灵活性。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与社会的界限愈加模糊,尤其是在高度社交化的环境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表达常常受到外界影响。通过《构建新⽣》,王洲蕊试图引发观众对自身空间的反思,探索我们如何在日常⽣活中通过物质和⽆形的⽅式建构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这⼀作品不仅是⼀件艺术品,更是个⼈空间与内⼼情感的具象化表达。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个⼈空间与⾃我构建的复杂思考,领略到现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时的微妙变化与多样选择。
·郝紫珊
这个作品通过“年度报告 ”的形式,利⽤模仿与戏仿,将中国⼭寨⽂化的现象以幽默与讽 刺的⽅式呈现出来。在新闻播报这⼀严肃的框架下,观众看到的是经过扭曲和仿制的品牌,如 KEC(替代肯德基)、McDoneld(替代⻨当劳),这些品牌名的替换看似滑稽 ,实际上反映了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寨⽂化如何在经济 、技术、社会中扮演复杂的⻆⾊。
作品通过对⽐真实的商业数据与⼭寨品的市场影响⼒,呈现了⼭寨产品在中国现代化 过程中的独特定位。最初, ⼭寨⽂化是弱势群体对强势⻄⽅品牌的模仿⾏为,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模仿逐渐转变为⼀种对⻄⽅发达经济体制的追赶与向往。⽽这些拙劣的 仿制和⼆次创作,不仅是在法律边界上游⾛,更成为了对原品牌的⼆次解读与讽刺。
通过以⾏为艺术与影像结合的形式,作品借⽤年度报告的严肃性,将仿冒品的销售业 绩堂⽽皇之地与⻄⽅⼤品牌并列讨论,模糊了真实与假象、原创与仿制之间的界限。这种荒诞的新闻播报⽅式不仅是对⼭寨⽂化的模仿,也是在“ ⼭寨”新闻本⾝, 进⼀步探讨了模仿与原创之间的对⽴关系。
中国早期的⼭寨产品通过模仿⻄⽅品牌,快速积累了资本与技术,模仿⼀度被视为弱 势群体的反叛⽅式。但随着中国⼯业技术与设计制造能⼒的提升, ⼭寨⽂化逐渐演变 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更渗透到社会⽂化领域。它反映了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的焦虑与⾃我⾝份认同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利⽤新闻播报的权威性与商业数据的“真实性 ”,呈现出⼭寨⽂化与⻄⽅原品 牌的暧昧关系。通过这种视觉和⾏为艺术的结合,作品挑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迫使 观众重新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仿制与创新的消费时代。而通过这种怪诞的视觉风格 ,观众在表面上的荒诞幽默中,能够体会到隐藏在⼭寨⽂化背后的复杂社会现实。作品意图反思⼭寨⽂化的多维角色,并引起⼈们对消费⽂化的反思与共鸣。
·杨惠超
Comfort Zone 舒适圈
在杨惠超的作品中,勇敢面对未知、突破自我舒适区的主题贯穿始终。《勇敢突破,重 获新生》这一二维实验动画项目,正是对他们从产品设计转向动画学习的心路历程的真挚表达。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画画,到成功申请伦敦艺术大学的动画研究生,这段旅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收获和成长。
杨惠超深信,当人们面临选择与困惑时,直面困难并勇敢跨越舒适区,是迈向新生的唯一途径。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激励更多人敢于走出自我设限的安全区域,迎接真正属于自己的全新自我。动画中的每一帧,正如个人突破时所感受到的由内而外的喜悦与自由,都是新生的最佳诠释。
本项目以二维实验动画的形式呈现,结合定格动画、拼贴等手法,多角度展现丰富的视觉元素。在创作中,杨惠超注重色彩和构图的精巧运用。作品以自然为灵感,饱含生命力,力求每一帧都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
作为一名即将就读伦敦艺术大学动画研究生的创作者,对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充满热情,擅长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创新表达。他的作品充满了绿色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旨在通过视觉艺术展现世界的无限可能。杨惠超相信,创意是表达内心最有力的工具, 而色彩与构图是他探索内心与世界联系的核心途径。
FOUR SEASONS PARK --
How To Play Outdoors
《四季里的小兔子与自然》是一部融合了动画与手工立体书的创意绘本,带领读者进 入一个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世界。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读者不仅可以阅读这个温馨的故事,还能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其中,享受一场沉浸式的游玩体验。故事的主角是 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和它的父母。每个季节,他们都会一起去森林郊游,探索大自然的 奥秘,享受四季不同的风景与活动。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溪流,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这些景象不仅呈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也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唤醒了人们内心 深处的童年记忆与纯真。
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形式和材质的巧妙结合。立体书的结构让每一页都充满了互动性,仿佛书中的小兔子和大自然元素从纸上跳了出来,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而通过动画与二维码技术的结合,读者不仅能够阅读,还能与内容互动,体验一场超越纸面限制的动态之旅。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亲情与自然美好的歌颂,更是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科普之旅。通过小兔子一家在自然中的冒险,孩子们能够学习到关于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知识,了解植物、动物和天气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
《四季里的小兔子与自然》唤醒了每个人内心的纯真与好奇心,同时也激励着孩子们 通过探索与发现去认识世界。故事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展示自然的美丽,更在于鼓励孩子们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勇敢地发现和创造属于他们的独特世界。通过这种创新的互动体验,作品让读者们获得了“重获新生”的体验——他们不仅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简单快乐,也通过与大自然的联系,获得了一种深刻的归属感与自由感。
·张天圆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视觉张力的作品中,艺术家运⽤了玻璃与光影的结合,打造出⼀个迷⼈的空间,探索了光、影与物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通过玻璃材质的透明性与光线的互动,创造出⼀种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观众置⾝其中,仿佛在观察光与物质的对话。
光影的反射与折射在玻璃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块玻璃的造型与内部的纹理,使光线在不同⻆度的照射下产⽣折射和反射效果,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流动的光影仿佛有⾃⼰的生命,与静⽌的玻璃体形成鲜明对⽐,象征了时间与空间的交汇,以及动与静的融合。
这个作品通过多样的灯光设置和不同形态的玻璃体,将光的温暖与冷峻巧妙地交织在⼀起。观众随着光影的变化⽽移动,他们的⾝影也成为了作品的⼀部分,打破了传统的观赏模式,强化了作品的沉浸感。
这不仅仅是⼀个关于视觉的作品,它更像是⼀次⼼灵的沉思之旅。光线通过玻璃的折射与反射,不仅映射出物理世界的真实,还暗示着内⼼世界的复杂与层次感。观众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可以感受到⼀种静谧的⼒量,邀请他们在繁忙的⽇常⽣活中驻⾜,重新审视内⼼的平静与世界的本质。《光与影的交错》通过玻璃这⼀脆弱⽽坚韧的材料,以及光这⼀不可捉摸的元素,展现了⼈与⾃然、⼈与自我之间的微妙联系。在这里,光不仅是照亮物体的⼯具,更是揭示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媒介。
相关资讯,尽在主页,请点击关注!
特 别 鸣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