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喜欢做这三件事的人,往往会福气满满!

文化   2025-01-17 20:31   广东  


《太上感应篇》是一本劝人向善的典籍,被誉为是“古今第一善书”。“太上”二字为道教尊奉的神仙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和宇宙万物之本原。

作者借“太上”之口,阐发了他的观点,开篇就写明了主题:“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灾祸和福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们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

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感应”二字取自于道家倡导的“天人感应”。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把天地当作一大宇宙,而人身则是一小宇宙。自然界的天道与人道是相互感应的,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并且天、地、人之间是互通的,天有日月,人分阴阳;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同样的,人的善恶行为,直接会被“天”之感应,从而就会有相应的福祸。

此外《太上感应篇》里还包含了大量的“天道承负”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俗称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

也是《易经》里提到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此,对于《太上感应篇》来说,善与恶影响着人的福与祸,喜欢做这三件事的人,往往会福气满满,你能做到几件?

一、救人之危


救人于危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看到有人落水,或者是有人家里失火,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挺身而出,他们不为名利,也不求回报。

清朝时期,崇明岛有位名叫黄永爵的商人,某天在集市上遇到一位游方术士,那人告诉黄永爵只有五十年的阳寿。黄永爵没有将它放在心上,渐渐忘了此事,后来过了几年之后,黄永爵要南下出海做生意。

商船在出行途中忽然遇到了暴风雨,船身损坏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黄永爵在危难之时,掏出了身上全部家当,找来一艘渔船前去搭救,一共救了十三口人。

后来黄永爵再次遇到那位术士,术士看完他的面相后惊讶不已,说我看你脸上多了许多阴骘纹,你一定是做了一件大善事,不但会活到耄耋之年,你的子孙也将金榜题名。

后来黄永爵的儿子考中了会试的榜首,他自己也活到九十几岁。

二、慈心于物


慈心于物就是对待世间万物有慈悲之心。

老子在《道德经》就讲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三宝”指的是慈爱、节俭和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悲之心并不仅仅是对人,也是对于自然界的万物。

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是道教著名的得道天师。许逊年轻时经历了一件事,某天在山中打猎时,他看到树丛里窜出来一头小鹿,来不及多想,许逊用弓箭将它猎杀。

忽然草丛中又窜出来一头母鹿,它嘴里发出悲鸣之音,不停舔舐小鹿的伤口,不久母鹿也倒地而亡。许逊天师悔恨不已,对母鹿生出了无限慈悲之心。

后来许逊天师不论是在旌阳做官,还是辞官修道,始终保持着慈悲之心,最终证道成真。

三、孝敬父母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人间最大的“善”,孝道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儒家将“忠孝仁义礼智信”作为文化核心;典籍也有写道 “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自己的父母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就连自然界里的动物都知道何况是人呢?

青田县有位叫倪九的年轻人,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还砸锅卖铁给他举办了婚礼。

倪九的老婆认为母亲是婢女侍妾出身,就撺掇他不要孝顺母亲,还指使母亲干一些繁重的家务。

某年秋收之时,母亲一个人劳作一天刚把稻谷收完,倪九和妻子又让她去隔壁的柴房煮饭,他们二人在房间悠然自得。

母亲在柴房做饭时,忽然间狂风骤起,雷雨大作,山上滚下来一块巨石,正好砸在夫妻二人的房间里,而母亲所在的柴房却相安无事。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你若喜欢,为积善之家点个哦  

积善之家
古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时时常怀利人济世之心,知行合一,做一个利益大众的人。让我们勤修福慧; 做一个喜悦、富足、自在的人。让我们共同祈愿:世界和平,中国兴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