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正式印发。根据方案,深圳到2035年将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12312”出行交通圈,指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123”快货物流圈,意味着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即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对蛇口而言
将有哪些新变化?
一、完善多层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立体协同的深港交通网
完善多功能的跨界通道体系
顺应深港“双城三圈”融合发展需要,构建以陆路通道为主体、以水上客运和通用航空为补充的多样化、个性化深港立体运输服务体系,提升深港城市中心与组团通达效率,实现 2035 年深圳 30 分钟可达香港北部都会区的人口比例提升至 60%。
强化深港陆路交通骨干功能。
完善深港轨道对接,加快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前期工作,服务香港与内地的高铁出行,持续加强深圳前海中心与香港东大屿核心城区间及对外的联系能力。
开通深港邮轮(游轮)旅游航线,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深港邮轮(游轮)三日游服务。
恢复深港跨境直升机航线,协调推进具备条件的口岸建设直升机场,建设蛇口邮轮母港跨境直升机航点,开通深港常态化直达航线,积极开通深港机场双城异地候机楼。
二、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
促进海上休闲旅游业发展
打造世界级滨海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助力深圳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利用深圳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条件,构建由高速客运、邮轮旅游、休闲娱乐等组成的多层级特色水上交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复合的海上客运和休闲码头,做好码头周边高端酒店、对外交通、救援救助等配套设施的空间预留。
整合现有航线与码头资源,优化海上客运船队规模和结构,规划海上特色旅游航线,串联滨海重要文化地标及公共空间节点。
加快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丰富邮轮旅游国际国内航线,推进深圳至东南亚国家“飞机+邮轮”业务,优化升级“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开通以蛇口邮轮母港为基地的直升机“空海游”观光航线,打造邮轮旅游消费体验中心。
大力推动航线、设施、业态升级,着力构建通达湾区、辐射亚太、接轨全球的国际化航线网络。
探索建设粤港澳游艇旅游自由港,推动游艇旅游自由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旅游会展集聚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到 2035 年,邮轮旅客年吞吐量(含大湾区水上游)增长至 390 万人次。
三、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构建更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
构建交通运输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实现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提升改造,推进交通运输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提升改造。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过程,构建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新增交通设施建设全面遵循“避让-保护-修复”模式,最大程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实施竹子林、香蜜湖、大南山等山海连廊工程,实现山、海、河、湖等生态空间互联互通。
针对既有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鼓励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强化边坡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
构建数字化、智慧化设施体系
增强智慧港航发展效能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港口作业、航运信息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保持港口作业效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建设船岸协同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完善高等级航道电子地图,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体系,面向船舶航行提供信息发布、水上导航、智能辅助驾驶等服务。
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推进航道设施与智能船舶自主航行的配套衔接。
建设深圳港航公共数据平台,实现港口、航运、通关、贸易、邮轮游艇等数据的全流程采集、分析与应用,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港口、航运市场平台数据的互联共享。
-END-
往期推荐
内容来源 | 深圳市人民政府
编辑 | 陈姿彤
责编 | 蔡翔宇
编审 | 贺平涛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