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我国众多卫星闻令而动,紧急调度,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了灾情状况信息,从多方面为组织开展抗震救灾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卫星具体能在哪些方面助力抗震救灾呢?
明察秋毫 总览全局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尽快掌握灾区详实信息,对于分析判明灾区状况、制定抗震救灾方略、保障灾民和救援人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正是卫星“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日喀则地震前(左)后(右)灾区遥感影像
借助光学设备、雷达等,遥感卫星可以克服暗夜、烟尘、云雾等不利因素,迅速提供大量细节丰富的灾区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帮助抗震救灾指挥部更加直观地了解灾情状况,深入分析评估后续形势。
例如,数量众多的中低分辨率遥感卫星逐渐呈现星座组网趋势,可以快速获取广大区域的灾情宏观情况,包括受灾范围、主要城镇和居民点的受灾程度等,帮助抗震救灾指挥部快速了解灾情的整体态势;至于技术先进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早已实现了空间分辨率达到亚米级,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灾区的房屋、堤坝、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细节,为评估灾情危急程度、科学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这次日喀则地震发生后,高分一号03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高分三号02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陆地探测一号B星等8颗卫星迅速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帮助相关单位第一时间掌握了灾后有效数据和共享历史数据。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应急拍摄震后影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快速锚定地震极震区,为现场应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风云等系列卫星持续助力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工作。
在某些地质、气候等条件复杂的灾区,次生灾害的威胁不容忽视,遥感卫星的监测成果同样有助于相关人员安全高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比如,在山地、丘陵地带,地震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的当地卫星遥感影像,抗震救灾指挥部能够及时发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潜在位置、规模和影响范围,提前预警危险,防止灾民和救援人员遭受二次伤害。
同理,如果地震灾区短时间内经历了强降雨或者存在较大的溪流,有可能形成山区堰塞湖。借助卫星遥感影像和导航定位,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堰塞湖的精确位置,持续、实时监测堰塞湖的动态变化,包括水位上涨情况、人工或天然堤坝的稳定性等,进而科学合理地开展堰塞湖疏浚治理作业,避免溃坝灾害。
后勤保障 全面支援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分体现了后勤支援的重要作用。为了打通后勤支援的“最后一公里”,救援人员必须尽快恢复灾区的交通、通信等,而卫星将在这些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导航增强星座对抗震救灾帮助很大
在交通方面,遥感卫星“携手”导航卫星,可以密切注意道路、溪流的通行状态,及时发现道路中断、溪流堵塞之处,确定周边各条水陆通道的受损情况。救援人员综合权衡目标位置、路况信息、自身位置等,可以迅速规划出最佳的救援路线,并为后续道路抢修、溪流疏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保障大批量救援物资和设备尽快持续抵达灾区。
由于灾区的水陆交通有可能一时难以恢复畅通,空中运输往往会搭建起抗震救灾初期的“生命通道”。无论是传统的有人驾驶固定翼运输机、直升机,还是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无人运输机,为了第一时间将物资、设备送到灾区,克服起降受阻、地面标识难辨等不利条件,飞行员或操作者普遍需要借助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鼎力支持。
此外,救援队伍之间、救援队伍与指挥中心之间应当尽量做到实时通信、位置共享,尽快制定抢救作业规划、指挥和协调方案,及时汇报灾民情况,帮助灾民心理康复……这些繁重的抗震救灾工作离不开顺畅的通信支持,通信卫星及其用户端设备必然会发挥奇效,特别是高通量卫星的保障作用突出。
卫星通信设备为灾区提供网络服务
在地面通信网络几乎瘫痪的情况下,卫星通信手段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借助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大型卫星通信应急车辆和通信中继无人机等,可以迅速建立起灾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及时传输数据、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样化信息,帮助救援指挥中心实时了解灾区情况、灾民急迫需求和救援进展,更加科学合理地精准调配救援人员、补给物资,提高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效率。
比如,卫星通信可以在危急时刻帮助一线医疗人员向外界传输重伤员的生命体征数据,供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医疗专家开展远程诊断,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轨大容量通信卫星、低轨巨型互联网星座、多轨道物联网星座等加速部署,海陆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日益完善,卫星通信用户终端必将进一步轻便耐用、功能强大。未来,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信、飞行器/车辆/突击艇跨区域远距离稳定指挥协同、三维全景式动态数字导航地图等新服务、新产品很可能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也可以担当关键角色。
一方面,它们可以为修复地面通信基站、铺设光缆等工作提供统一时间基准、融合多源数据的信息支持,进一步完善精确定位和测量等基础服务,确保高质量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还能为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提供一些定位参考。
另一方面,卫星观测能够精准记录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及其趋势,帮助专业人士分析具体区域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评估该地区的宜居性,有利于未来居民尽量规避潜在风险。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助手微信)
来源: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转自:中国测绘学会
推荐阅读
【技术】倾斜摄影测量与三维城市建模(武汉大学测绘遥感PPT)可下载!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