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70、80年代的常见5种手艺人,现如今已消失不见......

文摘   历史   2024-12-09 11:21   湖南  
第一种80年代的手艺人:弹匠

弹匠,按我们这里一般的说法就是弹花匠更简单的说就是弹棉花的,也叫弹棉絮的、弹棉被的,各地叫法不一样,也是一种民间工匠。传统的弹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

在过去的年代,制作棉被、棉衣大都是找弹匠,有时候一床被子用了好几年就硬了,盖着不暖和也不舒服,找弹匠重新弹一下,就象新的一样。

第二种80年代的手艺人:送媒工

80年代的童年,最辛苦的事,就是做藕煤,80代的农村许多人家用上了藕煤炉,藕煤炉节能,做饭取暖移动方便。当时煤店供应藕煤很少,居民都是自已用藕煤钢模制作,筛煤、和煤、打煤,还要赶睛天晒干。

记得那时候有专门开藕煤店的,有现成的藕煤卖,大多是雇请农民工做,后来还有送煤上门的服务,送煤工很辛苦,能通板车的路还可以用板车拉,遇上高楼、渡口,送煤工就要用肩挑,送到后码到主人家的楼梯底下、厨房旁。

第三种80年代的手艺人:杀猪匠

杀年猪在中国民间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农村家家户户习惯从冬至节开始宰杀年猪,象征来年是丰衣足食的“肥年”。如今这种民俗的传承人——杀猪匠却越来越少。

现在农村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有的到城里买了房,农村养年猪的人也少了,“杀猪匠”也越来越少了。杀年猪成了一种记忆,成了一种乡愁。

第四种80年代的手艺人:剃头匠

70年代、80年代,街头的剃头匠你还记得吗?还记得“剃头担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吗?

70年代、80年代的剃头匠,平时总是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赶集下乡,以给人剃头、刮脸、掏耳为业。不是我们在老,是时光在飞,如今街头很难找到昔日的剃头匠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理发店,而且,理发就只理发,不刮胡子,掏耳朵有专们的采耳店。尽管先进了许多,享受了不少,但总还是让人怀想70年代、80年代的剃头匠。

第五种80年代的手艺人:打草鞋

草鞋其实就是一种编织物,使用的编织材料很广泛,有野草、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现代草鞋编织又加入一些棉布与丝织物,使其更牢靠、更美观、也更实用。

草鞋虽然是人类穿鞋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但自古以来主要还是劳动用鞋,特别是山区,无论男女老幼,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等,不分晴雨都要穿草鞋。

草鞋轻便、柔软、防滑,既利水又透气,现在依然有人喜欢穿。特别适合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给人一种惬意感。

图说常德
用图片说话!话说常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