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丨冬至

楼市   2024-12-21 09:03   北京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是“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

冬至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代表着阴阳转换、天地交替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到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唐代房玄龄等人编纂的《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三候



《逸周书·时训解》中云:“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可见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冬至时,麋感阴气渐退而脱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冬至阳气初生,白昼逐日增长,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温热感。


冬至习俗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传说认为饺子乃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将羊肉及一些祛寒的药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称为“娇耳”,煮成“祛寒娇耳汤”分给百姓食用,治好了百姓耳朵上的冻疮。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制作食物,叫做“饺子”或“扁食”。民谚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祭祖

冬至祭祖,是人们向祖先汇报一年的丰收情况,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行为。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读书人要祭祀先师孔子,所以冬至日要悬挂孔子像或设孔子牌位。这一天,学生还要备礼看望老师,酬谢一年的教育之恩。

数九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宗懔所作《荆楚岁时记》,其写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一些地方说法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单位,算一“九”,依此类推。过了九个“九”, 刚好八十一天,此时寒气已尽,即为“出九”或“完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供稿:宣传部

空港开发
北京空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