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往往让人将目光聚焦在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建国的瞬间。然而,在同一时刻,蒋介石却仍旧在西南地区坚决抗争,试图逆转局势,维持国民党政权的存在。这一切,直至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才不得不离开成都,飞往台北。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西昌留下了悍将胡宗南进行“最后的斗争”。很多人或许认为,蒋介石当时的选择完全是临时抱佛脚,但事实上,他早已在背后深思熟虑,制定了几套备选方案。1949年,蒋介石面临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的局面。他提出了三种退路,分别为:1.以四川为核心,形成与中共长期对抗的局面,即继续依靠西南地区的地理优势,进行持久战。2.以海南岛为屏障,死守琼州海峡,在海峡两岸形成战略僵局。3.退守台湾,并在万一台湾也失守的情况下,继续流亡至菲律宾,成立流亡政府。最终,蒋介石选择了第三条退路——台湾。此时的台湾,显然成为了国民党政权的唯一“生命线”。然而,当蒋介石做出这一决定时,美国政府早已下令撤离在台侨民,这一举动在当时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未来并不乐观,甚至做好了“任其自生自灭”的准备。如果说蒋介石退守台湾是迫于局势压力,那他的决策背后无疑还有一位关键人物的影响——张其昀。这位地缘政治学者被认为是蒋介石的重要智囊之一。尽管有传言称蒋经国的家书促使蒋介石最终作出退守台湾的决定,但从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来看,张其昀的地缘政治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其昀的学识背景使得他能够从全局出发,给出更具远见的建议。在1943至1945年间,张其昀曾赴美学习地理学,也就是现代的地缘政治学。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
后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阅读后能点左下方“分享”出去,可以帮到更多人!或点击“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