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石榴花开幸福来

旅行   2024-06-04 15:34   内蒙古  

东河区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历史上素有“水旱码头”“塞外通衢”“粮食药材皮毛集散地”的盛名,是包头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贸聚集地,也是见证“走西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重要承载地。多年来,东河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提升五个互嵌维度,持续深化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深化空间互嵌

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崭新格局

东河区总面积470平方公里,辖2个镇12个街道,有汉、蒙、回等44个民族,常住人口48.8万人。受历史上走西口的影响,过去在北梁地区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随着包头城市结构的转变,北梁地区逐渐成为内蒙古面积最大、最典型的城市棚户区。为切实改善各族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2013年,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全市2000多名各级干部与东河区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历时3年全面完成北梁棚户区470万平方米房屋征拆任务,帮助12.4万各族群众从“忧居”变“安居”。

目前,东河区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社区民族工作、民族联谊活动、服务管理”等平台和“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矛盾排查、应急处置、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城市民族工作网络,城乡社区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施“网格指导员+支部网格长+党员网格员+居民”精细化治理模式,打造11个红石榴家园,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17支3000余人,推出老年大学、百姓网络电视台、日间照料中心等品牌项目,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深化文化互嵌

构筑各民族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落实落地落细文化铸魂提升工程。深入挖掘东河区以西口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北疆文化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内核,以守望相助为底色,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特质的“北疆文化”品牌。依托王若飞纪念馆、中共包头工委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包头红街,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格局,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旅游的新场景。依托南海景区、包头金街举办“非遗文化市集”、老包头文化庙会、黄河鲤鱼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外地游客与本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聚力打造文化高地。建立非遗研修基地,举办非遗成果展示活动30余场次,完成非遗进校园900课时,吴文昌等民族手工艺人成功申请茶汤制作技艺等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头金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自治区非遗特色街区、“万里茶道”(中国段)文化街区品牌称号。聚力打造银匠窑广场、北梁健身中心、杨圪塄街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西脑包街道主题公园等文化阵地。连续推出“文润包头”东河区本土原创作品专辑,各民族文艺爱好者创作“龙”系列剪纸、歌曲《魅力阿都赖》《博托河,故乡的河》等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体现东河特色的文艺作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化社会互嵌

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

创新推动“三项计划”有序开展,拓宽活动领域。打造“南海湿地自然教育营地”,鼓励各族青少年走出校园认识自然、认知社会。策划“红色研学”活动,大力倡导学生走入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举办2023包头马术场地障碍邀请赛,提升青少年马术运动的普及率和竞技水平,有效促进各族青少年在学习中交往交流交融。

打造“东河有礼,诚义相与”系列文创伴手礼,研发“精品文创+创意旅游商品+本地联名商品”等30余款文创产品,形成首个以旅游街区为背景,独具特色的包头·金街IP品牌,推广东河美食地图,增强消费者体验度,擦亮“吃在东河”品牌,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东河走深走实。

积极开展“网格化+人民调解”工作,建成东河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构建起“联调、联动、联建”大调解新格局,为各族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和矛盾调处服务,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经济互嵌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加快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端铝精深加工基地,全区2024年实施重大项目46个。建成莎木佳葡萄、鄂尔格逊韭菜等6个“十个千亩”特色示范种植片区,打造阿都赖村、什大股村等“一村一品”农旅产业带。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建管水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1个、城市棚户区172万平方米,28条道路建成通车,全区标准化物业覆盖率达到97.5%。东河区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全国重要绿色铝及铝基新材料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王大汉村、阿都赖村分别获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什大股村入选乡村振兴“全国农村典型案例”。

深化心理互嵌

提升各民族共事共乐幸福指数

制定东河区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制度,创新推出“码上服务马上办”微信服务平台,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4个、便民服务站115个,全面推进“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就近办、帮您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各族群众的满意度。创建25个“人大代表之家”和14个“政协委员工作站”,成立包头市首家民营企业纠纷调解工作室,成立“青年之家”、工青妇文综合保障中心等机构,通过召开恳谈会、对口帮扶等形式,动员企业职工、妇女代表等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全力打好就业创业“组合拳”,联动运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招聘和直播带岗活动搭起“就业桥”,实现“云”上揽才,300余家用人单位、1.4万名求职者从中受益。建立民族手工业培训基地,开设剪纸、泥塑、手工编织等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撑起家门口就业的幸福,各族群众在东河区居住、工作、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持续助力“石榴花开,锦绣东河”建设。
乘风破浪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东河区将紧紧围绕提升五个互嵌维度,以大团结促进大发展,努力在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来源:《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


包头南海景区服务号
包头南海景区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