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驱动碳中和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高纯度一氧化碳(CO)制备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urity Carbon Monoxide Production via Photothermal Formic Acid Decomposition over Fluorite ZrO2”为题,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talysis》。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亚光博士为第一兼通讯作者,叶金花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罗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高纯度一氧化碳(CO)是集成电路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广泛需求的特种气体。传统上的高纯度CO制备,严重依赖于高级气体分离技术,需要从含有CO、H₂、CH₄等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中提取,导致环境污染、成本高昂且严重依赖于国外进口。为了突破高纯度CO制备的“卡脖子”问题,我校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团队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性采用新型二氧化锆作为催化剂,通过太阳能光热反应系统催化分解甲酸,实现了摆脱气体分离技术的高纯度CO直接生产。据统计,在室外光照条件下,该光热系统每天每平方米可生产约1538升高纯度CO,不仅显示出巨大的工业应用潜力,同时也开启了利用绿色能源制备高纯气体的新路径。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河北大学多学科交叉项目、河北大学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的经费资助以及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公共测试中心的大力支持。
近日,“构力杯”第17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全国120所高校121支队伍参加了全国赛。我校由土木工程和智能建造专业组成的代表队首次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荣获二等奖,河北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指导,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主办,迄今已经开展了十七届,成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竞赛。今年总决赛队伍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5所高校、1863支参赛队中产生,赛题以“广州塔”为原型,高耸塔式结构为基本单元,要求参赛者针对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及水平震动复杂工况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及加载实验,充分体现了对参赛者创新思维、专业知识、现场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验。
建筑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大学生科创竞赛活动深化育人模式,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学院今年7月圆满承办的“第17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河北省分区赛,为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院与企业之间联系、推动学科创新活动起到积极作用。
近日,河北省2024年高校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我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张亚靖老师荣获一等奖。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近日,202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世纪之星”外语金课团队大赛、河北省高等学校“世纪之星”“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省赛和2024年“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河北赛区决赛在石家庄学院举行。河北大学师生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全面的综合能力和出色的现场表现获得多项大奖——外国语学院和公共外语教学部教师团队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外国语学院学生荣获金奖7项、银奖6项,6人晋级国赛;非外语专业学生获得金奖3项、银奖3项,3人/团队晋级国赛。
本年度外语系列大赛由河北省教育厅主办,是全省各高校师生创新外语教学理念、展示外语水平和风采的权威性赛事。我校高度重视该系列赛事,外国语学院和公共外语教学部精心组织、悉心指导,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彰显了河北大学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能力,体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外语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令强团队和杨冬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Multi-omicslandscape and molecular basis of radiation tolerance in a tardigrade”(缓步动物耐辐射性的多组学景观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论文。其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志向和2020级生命科学凤凰班本科生宁一凡参与其中部分研究工作,两位同学为论文共同作者,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署名单位。
该论文报道了一种高生属水熊虫新种——河南高生熊虫,并建立了其实验室培养体系,绘制了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在国际上首次整合转录组及蛋白质组以响应超强辐射的动态变化及分子进化和功能特征分析,揭示了河南高生熊虫耐受超强辐射的三类机制,其研究成果为提升人源细胞抗辐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和学术支持,具有重要潜在应用前景。
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过参与该项工作,在实践中强化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培养了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技术与数据分析水平。该论文的发表,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