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功过看林彪:杰出的军事统帅

文化   2024-09-06 23:39   安徽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林彪,仍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到了要拍《辽沈战役》这部电影的时候,如何正确评价林彪,成了拍好电影和认识历史的关键。

据说,当时剧组请示了杨尚昆,杨让他们去找陈云,说陈云同志在东北与林彪共事多年,而且陈云的政策水平和党性原则都高,请他来评价和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权威性。

于是,剧组给中办打了个报告,要求陈云同志能够给予帮助。很快陈云接见了剧组,做了明确而又科学的结论。

陈云讲,林彪虽然在以后的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但要把林彪的功过与错误分开,要把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分开,要把军事与政治分开。特别是在军事上,林彪对中国革命人民的解放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

今后在表现这方面的题材时,一定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功过是非分开,不要因为以后的政治错误就否定以前的历史功绩,那样做会伤害许多人的。

陈云在谈到林彪时,对林在东北的作用,特别是在军事上,有很高的评价。

去东北之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中组部部长,在党内的地位高于林彪。

中央决定林彪任东北局书记时,我们看到,林彪表现出很好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不管是陈云也好,还是高岗,李富春也好,资历都不比林彪低,但合作的很好,使大家各持所长,各展所才。

林彪虽然是党政军一把手,但除了打仗以外,从来不干涉其他领导分管的工作,也从来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恩怨怨,使这个班子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

不到二年就基本夺取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这种凝聚力当然要首先归功于这个班子的班长——林彪。

特别是陈云,在党内是非常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对林彪有这样的评价,决不是出于个人感情做出的。

林彪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显露头角,那时林彪只不过二十刚出头,黄埔四期毕业,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众多黄埔同学中,显得资历很浅。

但在很短的时间里,林彪就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高级指挥员。

这样的崛起多少让很多后来人不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决不象有的人所说的,只是靠了毛泽东的提拔。

当然,林彪确实是毛朱提拔起来的,但不要忘记,林彪原来并不认识毛泽东,与朱德也非亲非故,而当时又是非常严酷的战争环境,不会有哪个领导人让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一个主力军团的军团长。

只能是林彪自己的才能和表现,,让他从战争中脱颖而出,征服了毛泽东和朱德。

凡与林彪共过事的,从军事上都对林彪有很高的评价,尤以与林彪共事最长的聂荣臻,认为林彪“在军事上确实很有一套”,特别是在战术上,林彪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

聂认为:林彪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意总结经验,研究战术。

每当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林彪总是具有很强的战术积极性,善于及时总结和改进战术。

聂荣臻特别提到,当红军到了西北以后,首先面临着“青宁五马”的骑兵冲击,由于红军从来没有与这种机动性很强的部队打过仗,表现的很不适应。

林彪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据杨得志回忆,林彪曾经专门发过有关指示,并亲自找基层指战员了解马家骑兵的作战特点和部队“打马”的经验教训及战术成败,使部队很快的掌握了战胜敌骑兵的方法。

林彪带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以战术为主的军事教育。善于对部队作战中的战术经验进行通俗、简洁的归纳和总结,变成非常形象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我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层指战员来说,很容易掌握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的三种打法等等,在东北野战军中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战士都能耳熟能详,打起仗来了也能够融会贯通。

在林彪的影响下,东野的部队也普遍注重战术,每次战役前,除了战役指示以外,还专门要下达战术指示;战役结束,师以上机关部队,都要向东总写出战役战术总结,不管是胜仗败仗,都要对经验教训进行专题小结。

据说,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但讲战术问题时,从来不厌其烦。

林彪自己也要求指挥员,讲战术就要有个“婆婆嘴”,才能使部队很快理解并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的战术,使部队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

因此,四野部队的战术意识普遍较强,部队成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一个真正的军事家,首先要是个战术家,也只有这样的统帅,才能带出高素质的队伍。

林彪的另一个特点是带兵方法很独到。

说来也奇怪,林彪与我军一般历史上的将领的特点有明显不同,资历也很浅。据许多老将军们回忆,林彪从不骂人,也不讲粗话,更不会搞关系,但林彪和部下的关系却非常好。

虽然林彪平时不善言谈,也不大善与人交际,但是对部队却非常关心,非常了解,能体谅部队的疾苦和难处,很少给部队下达完不成的任务指标,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

四野当时自发的流传着口头文学“林总的命令往下传,部队一定打胜仗”。

指战员经常说,跟着林总打仗,打的明白,胜的辉煌,对林彪有一种非常信任的感觉。

而林彪对会打仗的将领也非常器重,并不在意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有多深,是不是自己山头的人。

在四野中,你听不到哪个将领对林彪不服气,因为林彪从不与部下争功,打胜仗时,林彪一定把功劳记在下级指挥员和部队的身上,打败仗的时候,林彪一定会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林彪手下,不管是过去一方面军的,还是其他方面军的,都能以军功立身,以才华出人头地。二纵司令刘震、三纵司令韩先楚、六纵司令洪学智、九纵司令詹才芳,都是四方面军的。但在这些将领后来的回忆录里,都表现出对林的敬佩之情。

据说,后来韩先楚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林彪不会打仗,非常气愤,斥之为荒唐和无耻。说一个不会打仗的统帅,怎么会带出一群威武雄壮的虎狼之师?

有人说,林彪带到东北的部队都是山东和苏北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主力,战斗力很强,而留下来的部队比那要差,但林彪没有关内的部队打得好。

说这样的话的人,如果不是缺乏历史和军事常识,就是别有用心。

首先,是这没有什么可比性;其次,是这些人没有看到。

虽然部队是主力,但经过几个月数千里的长途行军,到东北的时候,部队衣衫破烂不堪,几乎就是一群叫花子。

而且走之前,因听说东北有日军留下的大批武器,他们把自己的重武器几乎都留在了山东和苏北,有的部队一个班才只有一枝枪。可到了东北后才发现,由于苏联的变化,将原准备移交给我军的日军武器全数要回,而我军一到东北,马上面临着由杜聿明所率的,国民党最精锐的美械装备的驻印缅远征军的进攻。

这些国民党军队曾长期在东南亚与日军作战,不仅装备好,战斗力也是国民党中最强的,其中蒋介石黄埔系的五大主力王牌军,到东北的就有二个。

而刚到东北的我军,不仅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更没有根据地,吃饭、补给、伤员安置都非常困难,这些困难决不是其它位于内线作战的解放区所能体会到的。

特别是在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战协议后,全国其它解放区都已停战休整,等待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候,东北却始终没有停火。

蒋表示,东北不是我军创立的解放区,不承认东北我军的地位,因此始终没有放弃对东北的进攻。这就是当时“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历史。

进军到东北的部队几乎是一天也没有得到过休整,天天打仗,天天减员,战斗力直线下降。有的团只剩下几百人,就是战斗力最强的山东1、2、6、7师和新四军三师的7、8、10旅等师旅,最多的兵力不过7000人。

以当时全军120万人的数字看,东北10万部队也仅占我全军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而他所抗击的国民党主力却达30万人之多,占当时国民党军队用于包围和进攻我军一线总兵力200万人的七分之一还强。其困难程度超过了除中原军区以外的其他解放区。

另外,当时整个东北(不包括以后划归东北的冀热辽地区)诺大的一个地区,人口只有3000多万,还没有华东一个省的人口多。

由于人口少,东北的群众支持战争的负担十分沉重,加之遍地土匪尚未肃清,动员农民参军支前都非常困难。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从1945年10月林彪到东北开始,到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后三年整,林彪已经统有野战军主力12个步兵纵队48个师(东野当时每个纵队4个师,其中一个独立师),一个特种兵纵队和一个铁道兵纵队,总兵力70多万,火炮1000多门,坦克100多辆。

不论是兵力数量.质量还是武器装备的数质量,均居全国之冠。以至于在进入华北以后,东野一个纵队就可以歼灭国民党一个军。

这样的发展结果,当然不能全归功于林彪。

但用邓小平的话说,发展才能显示出硬道理!林彪作为东北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者,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仅打仗是好手,在建军和根据地建议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特别是东北我军所创立的特种兵和空军,为全军所仅有,后来成为我军发展现代化军兵种的种子和骨干。

部队是在一边打仗中,一边建设根据地的,但也仅用三年时间,东北就成为全国最巩固最强大的根据地,不仅军事实力突出,经济上也是最强的。这样的结果,真正反映了一种雄才大略。

另外,由于东北的气候异常寒冷,而人口又很少,所以东北我军面临的困难也是异常艰苦的。东北人口稀少,居住分散,部队在冬季行军打仗,要找个民房宿营,往往都很困难。

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作战,风餐露宿,冻伤多于战伤,所承受的艰苦也是关内任何一个解放区都无法想象的。

也正是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历史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东北野战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气质,部队也特别有个性。每一个纵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战术优长,战斗力非常强悍。

这种强大的战斗力,不仅表现在东北战场上,在以后的解放和进军全国的战争中,在抵御外敌的战争中,也同样充分的表现了出来,有一种真正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舍我其谁的霸气,这种气质,越是遇到强敌和大仗、恶仗、硬仗时,越发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因此,四野部队在我军不断的裁军进程中,保留下了最多的部队,在全军重点建设部队中,38、39、54三支机械化集团军均来自四野。反映了历史的公正和选择。

这种历史的选择在林彪政治上倒了以后,仍能保持,足以说明四野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林彪自己文质彬彬,不会骂人训人,但林彪对部队的作风建设却异常重视,认为这是部队战斗力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林彪对部队在作战中的主动性.能动性非常鼓励,特别提倡部队有个性,有霸气,对部队中的倾向性问题也十分注意,知道什么该抓,什么该放手。

所以,一些后组建.升级的部队,在林彪手下,很快都被打造成了强大的主力部队。这些部队不光在林彪手下能征善战,在其他统帅手下,同样打的出色,打的辉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彪带兵,真正从打牢部队的好作风和战术素养上下功夫,带出的部队战斗力基础非常牢固。

林彪带兵的另一个特点是部队内部非常团结。

在四野内部,一方面是一、二、六纵等主力之间的互相竞争,另一方面是其它纵队与这几个纵队之间的主力与非主力竞争。遇到战斗任务和主攻之类的事情,往往各不相让。这样的竞争,正是林彪所刻意建设和提倡的一种氛围。

林彪认为,部队之间有竞争,反映了部队争强好胜的好作风和好心态,有利于部队成长和战役战斗胜利。

但林彪对所有部队一视同仁,从来不搞亲谁疏谁,更不搞山头主义。建国以后,四野的部队各自东西,但只要是听说四野老部队的有人来了,不管是否认识,都是热情招待。

如果说,自己评价谁高谁低可能难以令人服气。那么,敌人的评价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了。

杜聿明是先后在东北和华东与林彪和粟裕二个对手打过仗的国民党统帅,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当时既是东北剿总又是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义请杜吃饭,席间,傅问杜对东北和全国时局的看法。

杜在被蒋带往东北之前,正在徐州任剿总副怀念,正率领部队与粟裕指挥的华野作战,杜对傅说:“东北共军近百万,不日将南下关内作战,其战术水平及作战能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  

在美陆军的第八集团军战史中,对我志愿军部队是这样评价的,中共军队善于夜战近战,善于进行纵深实施迂回和攻击,有较强的单兵和分队作战能力,尤以第十三兵团诸军,战术水平更高,战斗力最强。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环球局势洞见
洞察全球热点,解读大国博弈,分享时局动态,透视社会万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