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治愈心灵,经典语录共鸣
触达内心,找到自己,遇见独一无二的有趣灵魂
让·雅克·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
他的父亲艾萨克·卢梭是一名钟表匠,母亲苏珊娜·贝尔沃在他出生后的第九天去世。
卢梭一生的不幸就是从他母亲去世后开始的。
父亲为避难而离开,十几岁就给雕刻师当学徒,给一个贵族家庭当过佣人,当佣人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可耻的事:他诬告另外一个佣人偷了一条丝带。
之后回到华伦夫人身边,成为她的家庭管家和情人。
直到1750年之后,卢梭才发表了《论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等作品,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由于卢梭和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思想不合,他还因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导致他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
种种原因,法国甚至欧洲掀起了一场反对卢梭的浪潮,卢梭不堪压力,只能开始他的逃亡生活。
经历多年的避难生活后,1770年卢梭允许进入法国,但不允许出版书籍,《忏悔录》是在卢梭去世四年后于1782正式出版的。
让·雅克·卢梭在《忏悔录》序言写到:
现在,我将做一件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面目,丝毫不加隐藏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而这个人,便是我自己。
只有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自出生以来,便与我见过的任何人都不同;以至于我敢自信,哪怕全世界也不会有另一个如我一般的人。
我虽不比任何人良善,但至少有别于他们。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特质,无论好坏,都值得被展现。
卢梭敢于在《忏悔录》上揭露自己,内心不知道煎熬了多少回。
再看看我们,我们往往会被外界的因素,比如社会期望和他人的看法等所影响,从而“隐瞒”真实的自己。
大部分人都带着“面具”生活,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以至于自己原本的样子都已经忘记了,习惯了带上“面具”的我们也许就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个“自己”。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
"为什么世界上有着无数面镜子,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模样。"
也许我们每个人不完美,但我们每个人的“真面目”都是独特的,值得被认真看待和欣赏。
在《忏悔录》中卢梭将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大众面前,他写道: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01
有罪的人趾高气昂,胆大妄为,
而无罪的人反而猥猥琐琐,
不敢大大方方地行事;
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了。
02
人一旦成名,
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幸。
而尤其不幸的是自称为朋友的人
也都离你而去。
03
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
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
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
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
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
04
作为一个卑微的普通人,
现实不断的将他推向堕落,
但他的良知和信仰使他
得以摆脱危险,获得自我拯救。
05
我打算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无仿者的事情,
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同胞面前,
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06
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07
有些逆境会让灵魂升华并让其变得越发强大,
但有的逆境会将灵魂打垮并杀死。
08
在春风得意时,悔恨酣然沉睡,
但在困苦潦倒时,它会带着痛楚的知觉醒来。
09
人之所以走入迷途,
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
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10
如果流动,就流走;
如果静止,就干涸;
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
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11
黑暗中的生活不值得过,
对于正义的人来说,
这是一种折磨。
12
只有在孤独中,美德才能获得,
心灵才能变得坚强,灵魂才能充满勇气。
13
犯错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明知故犯,完全自觉地犯错。
14
人们可以欺骗一时,但真相总会大白,而且总会有后果。
15
如果大地吞噬我,把我扼杀在深渊里,
我本应感到高兴。但我不可战胜的羞耻感战胜了一切。
正是我的羞耻感让我变得厚颜无耻,
我的行为越邪恶,我对忏悔的恐惧就越强烈。
16
我所喜爱的懒惰,不是那种懒惰的人,
双手交叉,一动不动,不做任何事,
而是一个不停地活动的孩子,
以及一个忘乎所以的老糊涂。
17
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
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
18
在任何情况下,
有罪的强者都会以牺牲无辜的弱者为代价来拯救自己。
19
真正的快乐无法描述;它只能被感觉到,
而且越感觉越难以描述,
因为它不是由一组事实产生的,
而是由一个永久状态产生的。
20
我忏悔的真正目的是
让我的内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被准确地理解。
点个「 在看 」、「 赞 」 与 「 分享 」
关注公众号 收获治愈与温暖
关注视频号
与文字为伴,让灵魂在字里行间自由飞扬
往期回顾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禁止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