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No.24 讲好中国故事

文摘   2024-06-24 14:01   天津  

传承千年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

明观。

互鉴、对话和包容的文

态和场域,弘扬平等、

知、情感共鸣的叙事生

更具文化认同、价值认

对话和共情语境,建设

术语的革命,营造平等

中国式叙事体系是一场



本期推荐

1

《中国妇女》

为甲骨文“安家”,讲好

中国汉字故事

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古代朝鲜半岛诗人追和中国

诗歌现象及其价值与意义

3

《南京大学学报》

韩非子的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古代小说原型索隐:

以唐传奇《李娃传》为例

5

《复旦学报》

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礼仪:

以紫禁城礼仪空间为中心的分析

6

《浙江大学学报》

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例释

与相关问题研究

7

《中国翻译》

《诗经》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

8

《国学学刊》

文本中的景观:北宋士人

园林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学书写



为甲骨文“安家”

讲好中国汉字故事



中国妇女

2024.05



      在杨小玉读大学时,她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是幸福的。”杨小玉坦言,自己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幸福的人,因为毕业时她选择回到家乡河南安阳,顺利考入我国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了一名讲解员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在被誉为“甲骨文故乡”的安阳,杨小玉和她的同事们致力于为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殷商甲骨文字建起一座“家园”,把中国汉字的历史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古代朝鲜半岛诗人追和中国

诗歌现象及其价值与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24.02



      古代朝鲜半岛汉诗中追和中国前代诗歌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地域性衍生文本,是东亚汉文化圈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些诗歌的概念范畴、命题方式、诗歌体制、追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及文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文学文化意义和文献价值,值得重视。和诗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文字修辞上,也体现在思想结构和文本文献上。二者对读,有助于解决诸多文本层面的问题,不同的追和对象也体现出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学风尚的取舍与文化的选择。

















韩非子的现代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南京大学学报

2024.01



      韩非子关于国与国关系的理论,可谓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驱,并且由于战国与近现代欧洲有类似之处,这一理论仍然有其现代意义。通过对纵横之术的批驳,韩非子否认外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国际和平理论,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相呼应。与同为法家的商鞅不同,韩非子尤其注重国家安全,特别是小国的自保。他的这些讨论,与《理想国》和《孟子》提出的小国自保的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结合现实主义与道德考量的综合策略与国家安全理论,这种综合也是儒法互补与中西融合的一个尝试。

















中国古代小说原型索隐:

以唐传奇《李娃传》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24.02



      中西小说文体有着深刻的差异,其一是小说人物与真实人物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对原型人物的索隐即是这一差异在研究策略上的体现。唐传奇《李娃传》的人物原型向来众说纷纭,恰可作为此类研究的样例。作品在细节上透露了原型的痕迹,却又在行文中尽量避免提及男主人公名字甚至姓氏,这正是作品掩盖原型的策略。据杜德桥的看法,其原型当为郑方逵兄弟。将传文中的主要时间节点与郑方逵家族比照,也若合符契。同时,元稹也是讨论相关问题的关键人物,甚至作品奇异的开端及其中提及白行简从未任职的“监察御史”很可能就是指元稹;结尾中的“伯祖”也可以确指其人。这些由原型延伸出来的考辨都指向作者、作品与其时代环境的互相映射。

















域外文献视阈下的明代朝贡

礼仪:以紫禁城礼仪空间

为中心的分析



复旦学报

2024.02




      朝贡礼仪既是明朝与其朝贡国之间关系的呈现方式之一,也是明朝用来规范朝贡国行为的手段之一,其在现实中的施行受到明朝内政以及宗藩关系的影响。聚焦于紫禁城这一朝贡礼仪发生的核心空间,通过将日本使节、朝鲜使节的朝贡记录与明朝文献相对照,一方面可以复原出外国贡使在明朝期间所履行的广义的朝贡礼仪的全貌;另一方面可梳理出在明朝的不同阶段,朝贡礼仪实际的举行空间、施行频率和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借助中外文献互证这一重要方法,不唯能够揭示出礼仪的实际展开与文本上的制度规定之间的差异,亦可窥见中朝、中日间的外交互动对于礼仪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而揭示出朝贡礼仪在现实中的运行曲线与明朝的内政外交之间的紧密关系。

















东汉出土文献用字

例释与相关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

2024.03




      出土文献用字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用字和书写方面的习惯。东汉出土文献种类多样,有简牍、碑刻、砖文、买地券、镇墓文等,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用字调查和研究。由于异体、通假、形讹等多种用字现象的出现,东汉出土文献存在大量一字形记录多词和一词用多字形记录的现象。在调查和研究东汉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时,要注意辨别释文用字的准确性,厘清字际关系,注意用字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还要注意用字的文献差异及其地域性特征。

















《诗经》在德语国家的

译介研究



中国翻译

2024.02



      自1749年《中华帝国全志》德译本收录八首《诗经》诗歌以来,《诗经》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经历了 18世纪的初步引入、19世纪的迅速发展、20世纪的逐渐深入和21世纪集大成译本的出现,整体呈现出日益全面化、系统化的趋势。在此期间,涌现出吕克特、施特劳斯、米伦维克、西蒙等优秀译者,其《诗经》译本为德语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丰富资料,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资料。
















文本中的景观:北宋士人园林

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学书



国学学刊

2024.01



      园林景观除了山石花木建筑等实景外,还包括表达人生态度与心灵境界的园境,士人主要通过景观建构和玩赏,结合诗文书写的诠释赋义等手段来开掘园境。文学书写不仅客观呈现、具体还原了现实的园林景观,更深度参与了景观的文本建构和价值赋予,使其变成了文本化的景观。北宋士人园林中景观建构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为题名释义和联章赋咏,以及着眼于“游于无穷”的精神体验达到“壶中境界宽”的园境开掘。结合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韩琦众春园、司马光独乐园、朱长文乐圃代表了三类典型的士人园林,文学书写中所展现的园林性质和景观特征也各有差异。从文学的角度解读这些文本化的景观,不仅可以丰富对园林景观艺术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园林与文学关系的认识。















END


如需阅读纸本全文,请前往:

马场道校区:图书馆五楼期刊阅览室

滨海校区:图书馆二楼期刊阅览室



消息来源 | 图书馆

编辑 | 张颖

审核 | 张颖 程幼强 李进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