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是我们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1月28日起,动静陆续推出九期《非遗年味》,为你介绍贵州九个市州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您感受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屯堡“抬亭子”又名“抬汪公”,是安顺一带屯堡人的过年习俗,是安顺屯堡村寨为纪念汪公诞辰而举行的活动,始于明代徽州,随着明代“屯军戍边”移入安顺,在屯堡已经沿袭了600余年。
图源:贵州画报
汪公,姓汪名世华(公元586—649年),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避“世”字更名汪华。安徽歙县(今绩溪县)新安梅子街人。隋末唐初汪公在天下大乱时促使了六州百姓生命免遭荼毒,因而在新安一带长久被人怀念。
图源:贵州画报
图源:安顺文化旅游
活动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风情。
除了屯堡“抬亭子”
安顺还有这些非遗
↓↓↓
【蜡染技艺 国家级】
安顺市的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2008年,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安顺文化旅游
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在安顺38个苗族支系中均有分布,所染图案丰富多彩,包括古老传说和原始认知等内容。
“鸟、蝶、虫、鱼组花系列”蜡染作品 图源:安顺日报
安顺市蜡染博物馆展示的蜡染作品 图源:安顺日报
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镇宁、关岭、黄果树等县区,染出的成品构图巧妙,变化多端,纹样多为写实的花鸟鱼虫或抽象的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形,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自然山川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安顺地戏 国家级】
安顺地戏是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有活力、最有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其古朴,粗狂的表演风格和人文精神,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图源:贵州文化和旅游厅
邵小芮 摄
邵小芮 摄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铁水冲龙 省级】
铁水冲龙,是安顺普定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四,普定的大街小巷都要开展爆竹烟花冲龙活动,正月十五举行铁水冲龙。
在普定的民间,自古就有舞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正月十五那天,制铁水的师傅架上火炉,将准备好的生铁通过高温,熬制成液体形态。
之后,冲龙的师傅用铁瓢舀出铁水,再高高抛出。随后,用木板把还未落地的铁水打向空中,铁水被木板击散后,在夜空中形成飞金溅玉的奇特视觉,给人以激烈的感官刺激。
2015年,普定铁水冲龙列入第四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老与现代交汇
自然与人文辉映
春节假期,来安顺
每一个角落都是为你量身定制的礼物
部分资料来源: 安顺屯堡文化汇、西秀新闻、安顺文化旅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好安顺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