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罗辑思维书单
公众号后台回复:“逻辑”,获取书单
公众号后台回复:“社群”,进入知识分享社群
热文推荐:
一位民航的机长曾经说过,后半夜起飞,给再多的钱他也不敢飞了,目前国内的航班基本都是12点以后不会再发了。
有时候,如果半夜还能听到天上飞机飞过的声音,那大概率不是国内航班,而是国际航班,这些航班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紧,不得已才起飞的。
比如上海国际航班里面,许多后半夜起飞的飞机基本都是飞往欧洲和中东地区。
关于后半夜起飞的飞机,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是“红眼航班”不过现如今,国内已经禁止这类航班的飞行了。
国内基本禁止这类航班的飞行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
是飞机不安全,还是人不安全?
说到飞机的问题我想到了1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并不是编剧虚构的一个故事,而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
当时川航航班挡风玻璃破碎,非常危险,最后靠着川航机长的沉着冷静,成功的把飞机迫降到了成都。
一时间,所有的网友都纷纷为机长点赞。
事实上,飞机看起来在天上飞,但根据数据统计,从所有的出行方式来看,飞机目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了。
飞机自20世纪研发出来以后,一直都在改进中,目前的飞机也已经可以非常安全便捷的在空中飞行。
那么为什么飞机到了晚上12点以后就没航班安排了呢?
首先请看下图:
为什么会有这一条禁令?主要还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夜晚飞行,安全度低。
首先,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因为跨区域大,就算是同一天里,气候千变万化,夜间飞行,很难预测的会遇上什么样的天气。
同时,夜晚飞行,跟白天比起来,能见度低,视线不好,这对飞行员带来非常大的干扰。
除此之外,假如是在夜间发生一些事故的话,地面援助行动远比白天困难。
打个比方,同样是遇到危险了,飞机上的乘客是在白天更容易逃生,还是大半夜乌漆黑的更容易逃生呢?
夜晚,人的精神容易疲惫,身体状态不好。
飞行员虽然有比常人更加良好的身体素质,但飞行员也是人,夜晚的精神状态肯定是没有白天饱满的。
如果让飞行员在夜间连续工作的话,很容易导致身体和视觉上的疲劳,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飞机不安全行驶的因素。
国家之所以出这个规定,也是为了千万的人民群众还有机组人员考虑的。
你想想看,一趟飞机最少都有几百名乘客,即使是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导致飞机失事,那也是几百条生命。
从《中国机长》里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到,飞机遇到危险时,每一个乘客,除了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外,都念及着家人,家人也都担心着飞机上的乘客。
就是机长,在最关键的时刻,也是靠着想再次见到女儿的信念坚持下去的。
因此,与其在夜晚乘坐一个没那么安全的飞机,倒不如让乘客在白天乘坐安全系数高一点的飞机。
哪怕是把飞机失事的概率降低一点,从整体上来看,也保护了许多人的安全。
夜晚飞行,航空公司成本高。
飞机是目前最快最便捷的一种交通工具,可以说,在国内,只要白天出发,你基本可以在天黑之前到达任何你想到的地方。
既然白天都能到达,从人的角度出发,没人愿意在大半夜的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坐“红眼航班”
因此,如果航空公司后半夜也安排了航班的话,就容易造成一趟飞机,可能乘客只有少部分的情况。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一趟飞机如果坐不满,是非常吃亏的。
所以,后半夜的飞机即使飞行,大部分也是类似于,快递,冷链等做运输用途,而不是载客用途的。
最后总结:
总的来说,飞机后半夜不让起飞,不仅是从乘客的安全着想,也是为了机组人员有一个更加良好的身体状态。
同时也让航空公司有了更加合理的航班安排时间。
因此,关于飞机在后半夜不能起飞的规定还是比较合理的。
——推荐阅读——
书籍资料获取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
回复: 逻辑
书籍资料获取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
回复: 逻辑
▼
干货▶
麦肯锡认知升级三部曲:《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
PPT▶
影视▶
阅读▶
人民日报书单:100本深度思考书籍,让你脑洞大开(附PDF)
100本哈佛商学院必读书单(附1067页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
职场▶
元宇宙▶
ChatGPT▶
互联网▶
数据▶
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 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报告(附下载)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美智库:不应高估中国的科研实力,中国科研存在两大弊病,难以克服
社会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干货▶
麦肯锡认知升级三部曲:《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
PPT▶
影视▶
阅读▶
人民日报书单:100本深度思考书籍,让你脑洞大开(附PDF)
100本哈佛商学院必读书单(附1067页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
职场▶
元宇宙▶
ChatGPT▶
互联网▶
数据▶
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 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报告(附下载)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美智库:不应高估中国的科研实力,中国科研存在两大弊病,难以克服
社会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扫码进入知识分享社群
分享优质内容,让阅读有价值
愿行者智,并智者行
公众号后台回复 “社群”, 加入社群
——推荐阅读——
书籍资料获取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
回复: 逻辑
书籍资料获取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
回复: 逻辑
▼
干货▶
麦肯锡认知升级三部曲:《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
PPT▶
影视▶
阅读▶
人民日报书单:100本深度思考书籍,让你脑洞大开(附PDF)
100本哈佛商学院必读书单(附1067页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
职场▶
元宇宙▶
ChatGPT▶
互联网▶
数据▶
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 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报告(附下载)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美智库:不应高估中国的科研实力,中国科研存在两大弊病,难以克服
社会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干货▶
麦肯锡认知升级三部曲:《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
PPT▶
影视▶
阅读▶
人民日报书单:100本深度思考书籍,让你脑洞大开(附PDF)
100本哈佛商学院必读书单(附1067页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
职场▶
元宇宙▶
ChatGPT▶
互联网▶
数据▶
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 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报告(附下载)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美智库:不应高估中国的科研实力,中国科研存在两大弊病,难以克服
社会
麦肯锡报告:2030年,8亿人被机器取代,近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附PDF)
扫码进入知识分享社群
分享优质内容,让阅读有价值
愿行者智,并智者行
公众号后台回复 “社群”,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