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看好片
华纳制作费用高达2亿美元的年度R级大作《小丑 2》终于上线了,不过本片在北美开画后口碑以及票房都非常糟糕,烂番茄只有 30%+的新鲜度,媒体和观众都给了这个片子差评,豆瓣开分也只有5.9分,不及格!要知道上一部《小丑》可是8.7分的杰作,是那一年最热门的话题电影。这部做了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滑坡?
《小丑》根本就不需要续集
这是我听到《小丑》要创作续集的第一想法。当初斩钉截铁表示不拍续集的导演,隔年就改口成一直有在计划。我自己对续集作品的态度一直保持着起初没规划就不要后来才新创,除非制作团队保证可以让续集达到像《黑暗骑士》那样更上一层楼的水准,毕竟《小丑》在角色塑造、情感深度和批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丑:双重疯狂》要达到甚至超越前作的高度将是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但说实话也没人不想看到亚瑟跃身为小丑后的旅程,包括我自己也是口嫌体正直,对《小丑》续集还是抱有一丝期待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双重疯狂》并没有打算迎合观众期望,继续带领小丑往罪恶的顶峰迈进,反而选择驻足原地并将聚光灯打向角色的内心深处,将镜头聚焦于亚瑟自我的身分认同,借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亚瑟浓妆下的那些复杂情感,并透过大量的法庭侦讯,屡次以名为正义的利刃反覆翻搅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而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折磨和欺压下,即便片名存在“小丑”二字,但那个无视人间规范的罪恶之神却鲜少现身,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既脆弱又孤独,集负面情绪为一身却仍尽力戴上快乐笑脸的亚瑟•弗莱克。
光鲜背后的空洞
电影首先让观众一瞥亚瑟在疯人院的日常,这位曾经站上高谭市犯罪巅峰的全民偶像,在这里只是任由狱警欺负嘲弄的落魄囚徒,使前作结尾的辉煌与续集开头的卑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立刻为本片注入更为浓厚的悲剧基调。但有别于《小丑》透过层层递进的剧情发展,一步步揭示亚瑟的外在冲突及内心挣扎,并使其坠落绝望的无底深渊;《小丑:双重疯狂》却不停在疯人院日常、法庭审判两事之间徘徊,缺乏向上突破或向下深化的空间,也省略了紧凑的高潮迭起,让这部类商业大片的定位有点尴尬,也使不少观众认为后半剧情冗长且沉闷。
但好在《小丑:双重疯狂》除了剧情稍嫌平淡之外,其他面向的发挥都维持着上集的高水准表现。摄影劳伦斯•沙尔再次凭藉其对构图、色彩和光线的高敏锐度,将高谭市充斥着罪恶和混沌的阴暗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配乐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也将前作突显恐惧与不安的弦乐带到续集,并透过降低乐曲的速度来契合亚瑟的无奈和绝望之感。影帝瓦昆这回虽然收敛了许多却变得更加细致,多次利用眼神和微表情提升角色的层次感,也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观众。更不用说比前作又更削瘦的体型使角色的孤立和脆弱变得极为真实,实在不得不为他对电影的付出及牺牲致上最高的敬意。
欲知后事如何,先听瓦昆高歌
而《小丑:双重疯狂》最具争议的还得是本片歌舞元素的融入,我本身对歌舞片没有意见,更何况近几年的歌舞电影都深得我心。但问题是《小丑:双重疯狂》的剧情和歌舞风格相去甚远,电影以亚瑟的内心苦痛为核心营造出极度压抑的氛围,剧情却时不时穿插华丽的歌舞,使观众难以在负能量爆棚的剧情与正能量满溢的歌舞之间找到平衡,虽然将脑中所想利用歌舞呈现是项创新的尝试,歌词也句句贴合亚瑟当下的内心,但两种强烈风格的冲突反而削弱了角色复杂心理的表达,有时甚至还将的俏皮的歌舞接上低沉的弦乐配置,更令整体叙事显得不够连贯和自然。
本片的歌舞片段确实表现的不差,但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歌舞戏码都是亚瑟自己的内心小剧场,音乐剧的内容与主线故事没有太大关系,像是在生活中新开一个小视窗,导致剧情走着走着就被强制暂停,也使得角色当下的情绪难以延续。除此之外,本片在剧情和歌舞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也显得十分生硬,错误的进歌时间点也多次破坏掉建立到一半的戏剧张力,导致每次进歌时最先入耳的都是后排观众的哀号。不知道亚瑟在片中请求哈莉别再唱歌,是导演写在剧本里的台词,还是瓦昆自己的私人请求。
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小丑》将矛头直指安全网的瓦解,揭露了像亚瑟那样的弱势群体在缺乏关怀的体制下如何逐渐被边缘化。而《小丑:双重疯狂》则将枪口转向了媒体的煽情主义和大众的娱乐至死文化,透过批判性的视角,建立一个追求表面、欢笑与激情的丑恶现实,而观众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导演精心策划的实验。片中的配角们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观众在这场华丽盛宴中的沉沦丑态。我们何尝不想在续集里看到小丑的更多疯狂、更多混乱的面向,但当亚瑟卸下身上的小丑装扮,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他破碎的内心?还是我们就像疯人院里的狱警们,期待他再次说出令人捧腹的笑话?还是我们就像法庭外的狂热民众,期待他再次做出无视道德的举动?
电影透过后设的概念来讽刺观众本是项令人惊艳的设计,可惜在触及多项议题后皆浅尝即止,或很快就被声色具佳的音乐剧模糊焦点。其他同样具有切入潜力的话题,例如法庭审判对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等,都因缺乏深入的挖掘让反思力道的提供严重不足,最终让《小丑:双重疯狂》的批判流于表面,未能像前作那样引发深度的思考和讨论。更因为导演的一意孤行将前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角色内容摧毁殆尽,又利用刻意的否定来颠覆观众预期,反而使电影成为这场娱乐至死革命中一项微不足道的牺牲品。无论最终的实验结果成功与否,无法否定的是观众都被迫接受了这场难以下咽的体验,对故事走向和角色深度充满渴望的我们,最终只能在强烈的失落和困惑中结束这段旅程。
看好作品顺便吃点好水果
试试我家的秋月梨,口感清甜,滋养润燥
双十一无套路,领券下单立减15元
还可享电影资源帮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