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事件提醒我们工作、生活中一定要远离黑洞体质的垃圾人。

健康   2024-11-13 21:46   上海  

生活、工作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就像“黑洞”一般,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暗黑能量,将周边之人拖入深不见底的泥淖之中。 

这类人往往脾气暴躁,一点就着,对万事万物都持有消极态度。

与他们相处久了,就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自己的身心也会变得萎靡不振,甚至对生活的热情都会丧失殆尽。

如果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被消极情绪所笼罩,如愤怒、抱怨、沮丧等,很少展现积极的情绪,例如快乐、兴奋、满足等,那他可能具有“情绪黑洞”的特质。

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大发雷霆,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且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很长时间,影响周围的人。

经常毫无缘由或者因为小事就情绪爆发,像一点就着的火药桶。比如在团队讨论中,稍微听到不同意见就激动起来,开始发脾气或者陷入长时间的负面情绪宣泄,这种人可能是“情绪黑洞”

诚如一句话所说:“你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没有好好爱自己,还总是因他人而消耗自己。” 人生在世本就不易,余生里,一定要远离那些具有“黑洞体质”的人。

一、情绪黑洞

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接触过一个女性“治疗小组”。这个小组是女士们自发组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婚姻中的问题。 

可实际上,它却沦为了对丈夫的声讨会。女士们围坐在一起,满腹牢骚地抱怨着各种不如意之事,尽情发泄心中积压的怨气。结果每次聚会结束后,她们反倒比平常更加愤怒。 

有一位新婚女士加入了这个小组,听完大家的哭诉后,竟然产生了离婚的念头。

她对威尔·鲍温说,来之前自己只是遇到了点小麻烦,没想到参加完聚会后,内心充满了怨恨,恨不得马上逃离家庭。 

威尔安慰她道:不要被他人的情绪左右,不然,你就是在为她们的负能量买单。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的确是会相互传染的。

和充满负面情绪的人在一起,他们身上堆积如山的情绪垃圾,会形成一个情绪黑洞,吞噬掉我们的正能量。 

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要么成为他们的宣泄对象,要么成为他们的伤害目标。 

情商之父戈尔曼曾说:“情绪具有超强的传染性,而且会泛滥开来。它不仅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还会由一件事蔓延到所有事。” 所以,对于那些带有“情绪黑洞”的人,无需与他们纠缠,也不必和他们争辩,保持沉默并远远避开才是保护自己的良策。


二、能量黑洞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要远离负能量的人?”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负能量爆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悲观消极。” 

有一位答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公司做销售。公司安排两人一组去拜访客户,作为新人的他,与一位老员工搭档,这位老员工算是他的入门师傅。

然而,几天下来,这位师傅不但没有传授给他任何技巧和经验,反而一直在抱怨。不是抱怨加班时间太长,就是抱怨无故被客户投诉,或者抱怨被领导批评。

有一次,他们一起乘坐公交车,上车前师傅抱怨公交车太少,城市交通管理不善,上车后又抱怨司机开车太慢。

这位师傅总是喋喋不休,没过几天,答主的斗志就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答主一开始还尝试安慰师傅,时间长了自己也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想要辞职。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充满负能量的人总是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惹人厌烦却浑然不知。

们可以适当地同情他人的遭遇,但如果长期处于悲观消极的环境中,自身也会变得疲惫不堪、意志消沉。

作家李尚龙说:“一个人身边只要有一个以上负能量的朋友,还天天待在一起,生活基本就荒废了。

充满正能量的人就像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而负能量的人恰似坚冰,靠近就会觉得浑身冰冷。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磁场的,要想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就要主动靠近乐观积极的人。要想拒绝吸收他人的负能量,首先要学会远离“能量黑洞”。


三、反馈黑洞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他说好分工协作,结果自己那部分都完成了,对方却毫无进展。和他约定好了交差时间,结果临近时间了,对方却音信全无。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反馈黑洞”,他们做任何事都没有反馈,没有交代。

自媒体作者@文翼曾讲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她以前在报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到了截稿时间,杂志即将发行,可是有一篇约稿却迟迟未收到。

编辑部的同事去催促作者交稿,也没有得到回复。

当时整本杂志的发行工作基本都已完成,就因为等这一篇稿子,整个团队的工作陷入了停滞状态。

最后,主编熬了一个通宵,亲自写了一篇稿子才解决问题。

事后,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复了一句:“家里有急事,没能完成约稿,很抱歉。” 而主编做出决定,撤下该作者的专栏,以后不再采用他的任何稿件。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表达过一个观点:“在职场中,最没有前途的一种人,叫做反馈黑洞。” 他们往往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件件都没有着落,事事都没有回音。绝大多数工作在他们那里无法形成闭环,最终只能让同事来背锅。

在生活中,和这样的人相处也会给自己招来麻烦。对于做出的约定和承诺,他们从不落实,做事虎头蛇尾。

轻者会给我们带来不便,事倍功半;重者可能会带来灾祸,所以要避而远之。和他们相处越久,就越会感到惶恐不安、患得患失,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也会充满“不确定性”。

与其让“反馈黑洞”的人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如及时止损,拒绝和他们共事。

四、认知黑洞 


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清崎有一个朋友在报社做记者,她每天都认真工作,写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

可是她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于是她开始在业余时间写书,希望通过版税增加收入。当她历经千辛万苦把书写完并出版后,却遇到了大难题。

由于她只会创作内容,不懂运营和推广,新书的销量非常惨淡,到处碰壁。她整个人开始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清崎听后,劝她不要灰心,建议她先去学习一下市场营销和相关的运营知识。

结果女记者一听就生气了:“不要把我和销售人员混为一谈,我绝对不会去接触销售工作的,太掉价了。” 清崎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只是觉得很可惜,如果对方能够跳出狭隘的事业观,事业肯定会有所突破。然而他知道对方听不进自己的话,便不再规劝,也不再争辩。视野狭隘、固执己见,这是认知黑洞的典型特征。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就越墨守成规,拒绝主动学习和成长,只守着自己的那一小块天地。一旦遇到意见不同的人,他们就会习惯性地反驳,不但听不进劝告,还会把对方拉低到自己的水平。

有人说:“认知水平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认知水平越高的人,就越会不断探索、提升自己;而认知水平越低的人,就越故步自封、自以为是。

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低的人,与其和他们辩论,不如保持沉默;

与其费力去拯救,不如适当地远离。

唐朝皮日休在《耳箴》中说:“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会相互影响、相互感应。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靠近那样的人;

而讨厌什么样的人,就要主动远离。

不要让具有“黑洞体质”的人靠近自己,当你身处一个正能量的磁场中时,所有的美好才会不期而至。

身心性
修身,修心,修自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