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誉史册、为大众耳熟能祥的紫砂名家,其作品向来是拍卖会上的宠儿,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有这么一部分人,虽作者或陶刻者其人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拍卖价也逾百万。今天给大家再重点介绍一位——陈砺成,陈砺成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制壶高手,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从他的传世作品来看皆精工细作,可见技艺超凡。
此件《斑竹笔筒》则为砺成作品中少见的仿生花器。通体以本山绿泥抟制,造形仿拟两节斑竹节,器身贴塑竹枝、竹节、竹叶,以褐色泥浆泥绘潇湘泪斑,展现了紫砂仿生器的装饰技法。尤其竹叶贴花乃宜兴陈氏一贯风格,砺成此作,颇有陈鸣远之况味。
《斑竹笔筒》仿拟两节斑竹节作为筒身,全器上下四方无一直线,俯而观之,亦非正圆,而是如实呈现椭圆形的竹筒截面。最可观之处,在于以弧线、曲面营造出强烈的律动感,每一转换视角,整体轮廓随之游动,或收腰缩腹,或丰臀纤腰,波折起伏,流转律动,有如水中观鱼摆尾、长带迎风招展。
此作最精彩之处,在于:存世砺成作品有束带装饰者并不少见,可谓其作品特色,但多为水平线圈,此器之束带则仿拟竹节,做成斜圈,巧妙地将中段的竹节线夸张化处理,传递出四种观赏面向的不同趣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欣赏时,中线略凹,左侧微鼓,竹节线从中腰大幅右倾至器底,隐于枝繁叶茂处,布局看似左轻右重,实则左上方的三行铭文有力地抓住观赏者的视线,达到妙不可喻的平衡。
若从左侧观赏,器身倏然变瘦,竹节线平正地置于中腰,下节微鼓,器足飘起有如裙摆,上节以贴塑手法描写两枝嫩竹左右伸展,生机蓬勃,呼应着竹筒口沿向外撇出的动态。再将竹筒顺势转到背面,又呈现另番风情,反向的竹节斜圈望若扭腰摆臀的舞者,左侧竹叶疏朗招展,右上节枝叶繁密。最后转到竹筒右侧面,器形收敛,缩腰敞口,原本的竹节斜圈急收至底处,退为配角,换由一大一小的新竹窜生,姿态灵动,有若游龙,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将笔筒转回正面,细品双刀精刻的铭文:“月回龙并影 风过凤联声”更加拜服陈砺成的匠心独运之处!此件〈斑竹笔筒〉从造形施设、工艺,到铭文典故,砺成无不以其巧思围绕竹主题创作,若能配诸高士,置诸案头,则一人一竹,皆是高风亮节,如此则亦堪并影、联声之谓矣。
款识:砺成(底款);砺成(刻款)
镌刻:幽香清处发,至味澹中涵。砺成。
紫砂材质精炼,色泽温润,此壶呈圆角长方型,坡状壶盖设三足蟾蜍钮,不论身筒、壶流、壶把皆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整体比例得当,气韵珠圆玉润,如此高难度制作,却能举重若轻,实属不易,不愧一代良工佳作。壶身铭刻:“试碾露牙烹白雪。砺成。”并落二字阳文篆书印款“砺成”。蟾蜍古称“月精”,民间视为神物,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三足蟾又兆财富,得之使人发财致富,乃视为祥瑞之物。
清乾隆 陈砺成制金蟾方壶
壶身乃六片镶接而成,造型拟六瓣莲花合拢之态,圆中寓方,线条过渡自然流畅,比例得当,有婀娜之美,对称之姿,颇见功力,于素净之中凭添一分华贵之气。壶盖亦为六边,流、把亦化圆为方,各部衔接自然光滑;钮、盖、把、流、身大小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六”为易数,变化万千,包容万象,寓意吉祥。壶底钤“砺成造”文篆书印款。整器浑然天成,不事修饰,如谦谦君子,质而不野,温润而有刚毅正气,俯仰之间,坦荡从容,品读有味,实属难得佳作。
盘身敞口,圆唇,口作圆形,口下外壁作棱纹为饰,盘身造型自口部向下斜收内敛,至腹底向内弯折,过度圆转平和,下接圈足,足壁略高,足底上端另作棱纹与沿口纹饰相互呼应,四盘身内壁光滑平整,外壁堆泥雕绘山水图案,画面前景雕琢数珠大树,树干因堆泥之故而呈现浮雕立体之感,前景树干相互排列而置,互无遮挡,主干姿态各异,多作曲折蜿蜒而向上生长之姿,树身外皮、树瘤清晰可见,雕琢精制细微,树上枝叶繁茂,雕刻技法各样,或为单线阴刻,或作双线勾描,相互交错使用,富于变化。后景绘湖岸远山,多为江南景致,山丘层层叠叠,起伏和缓,其间亦以阴刻之法,表现山石间杂草、苔点,颇具意境。盘底作阳文篆书“陈砺成制”方印款识,呈现清代文人雅致气息。
壶作高四方,亦称春炉式,壶身自下而上渐趋丰满,四棱作圆化处理。
此壶溜肩挺腹,沿势下收腰微撇足,压盖短颈,盖面隆起中竖钮柱,弯流上翘,鋬环垂滴,两者对称协调。此壶成型难度极大,如此精工细作,张弛有度,尽显大将之风。身筒一面铭刻“气作金华露,香嘘玉椀花。”侧旁署名“砺成”,并钤有“厉石”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