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料条约:科学与政策的未来契机
🌍 谈判的困境与曙光
尽管联合国全球塑料条约在最近的谈判中未达成一致,但将其视为失败尚为时过早。这一过程并未终止,而是延续到了2025年,为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机会,推动基于科学证据的、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塑料污染解决方案。
📖 双方分歧:根源与解决路径
谈判的核心分歧在于对塑料污染成因与解决方案的不同解读:
废物管理派
认为塑料污染是废物处理不当所致。 强调改进废物收集、回收与处置,而非限制塑料生产。
循环经济派
由超过100个国家组成,主张塑料污染的根源在于线性塑料经济模式。 倡导减少塑料生产、淘汰问题塑料,并推动循环利用与再填充系统,全面覆盖塑料生命周期。
科学共识: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涵盖生产、设计到处理的全面政策可在2040年前减少96%的塑料污染,而单纯依赖废物管理的策略仅能减少55%。
🔬 科学推动的机遇窗口
科学界的关键角色
科学界需在以下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为条约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塑料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推动条约从生产到处理的全面治理,避免单一环节的低效应对。设定可持续生产基准
明确塑料生产的可持续水平,避免生产过剩对生态的深远影响。化学品的规范使用
超过10,000种塑料相关化学品尚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需科学界厘清其危害并指导使用。循环塑料经济设计
推广以重复使用、再填充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塑消费者行为。
🌟 战略转折点:走向全面条约的可能性
在最近的谈判中,由卢旺达带领的85国联盟呼吁一项涵盖塑料全生命周期的雄心勃勃条约。这一倡议赢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谈判代表纷纷表示承诺。尽管目前仍有争议,但下一阶段的谈判以现有草案为基础,将进一步讨论。
然而,仅有政治承诺是不够的,仍需在以下核心问题上凝聚科学共识:
如何定义塑料生产的合理限制? 如何实现公平的资金分配,支持低收入国家的条约实施? 如何建立机制动态评估条约实施效果,并根据科学证据优化?
🌍 条约的长期执行:科学与政策结合的未来
为确保条约的长期有效性,建议建立科学-政策常设小组,以实现以下目标:
定期评估条约进展与效果; 确保新兴科学证据的及时纳入; 支持条约根据科学发展持续优化。
此外,全球塑料治理的实现还需加强跨国合作,推动高收入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确保低收入国家在塑料治理方面不被边缘化。
🔗 结语:科学驱动的全球治理
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协同努力,将决定全球塑料条约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全面覆盖塑料全生命周期、优化资金分配和动态调整条约实施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塑料条约能够成为人类应对塑料污染的历史性里程碑。
关于作者
- Stephen Fletcher
(朴茨茅斯大学全球塑料政策中心):专注塑料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 - Tegan Evans
(朴茨茅斯大学全球塑料政策中心):聚焦塑料经济循环与环境影响研究。
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系:
Stephen Fletcher(steve.fletcher@port.ac.uk) Tegan Evans(tegan.evans@port.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