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甘肃河西走廊戈壁与沙漠广泛分布,其北面、西面更是深受额济纳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等沙海侵扰。人沙和谐,何以破局?
1984年,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沙产业理论。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践行起步后,他说:“我想武威、张掖的同志实际是开创了一个新型的产业,在缺水但阳光丰富的地区……引入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产业,一个真正知识密集的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将要在人类的历史上登上舞台。”
甘肃省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钱学森先生的沙产业理论在当时被视为是一个观照千秋的伟大预言。到如今,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提出统筹发展沙产业和沙地特色经济。历经40年探索实践,河西走廊已趟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绿进沙退”“沙里淘金”之路。
且看,在河西走廊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北”防护林工程构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抵御风沙侵袭;沙区光、热等资源被科学、合理利用,种植业、林果业、沙漠旅游等沙产业适度发展。“不毛之地”创造上千亿产值的梦想已成现实。
初秋时分,在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沙葱产业园里,一畦畦沙葱青翠葱郁、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我常年在产业园务工,每天约剪400斤沙葱,收入稳定在200元左右。”村民刘志芳说。
甄作军(右二)和村民一起采摘沙葱(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境内光、热、水、土资源十分适合种植沙葱。2008年,民勤历史上第一棚“家养”沙葱试种成功后,该县积极探索发展“温室+露地”沙葱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沙葱的四季生产,还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1年种植,10年收益。沙葱不仅种植成本小、用水总量少、产出效益好、营养价值高,还能起到防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非常适宜大面积种植。”八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甄作军介绍,目前,大田沙葱亩均产量5000公斤、产值2万元以上;温室沙葱亩均产量5000公斤、产值10万元以上。
随着生鲜冷链技术日益完善和新零售渠道的拓展,民勤沙葱也从西北一隅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合作社每天大约收购5吨沙葱,主要销往深圳、上海、河北等地,去年销售额达到1300余万元。”民勤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甄世龙介绍,鉴于市场对沙葱的需求不断增长,今年他已扩建冷库9座。
民勤沙葱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为持续擦亮“中国沙葱之乡”特色品牌,民勤县注册“漠上花”沙葱商标,培育富民源、长炼、奥翔等13个沙葱专业合作社,同时搭建产学研推联合育种平台,开发出沙葱酱、腌制沙葱等精深加工产品,沙葱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不断转变。
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如今,沙葱产业已扩大到民勤县14个乡镇、5000余农户,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销售量3.3万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民勤沙葱产业园也发展成为西北五省最大的沙葱人工繁育供销基地。
“充分利用沙漠富集的阳光和洁净无污染的沙漠净土、极为有限的祁连山雪融水,发展现代科技大农业,实现农、工、贸一体的全产业链。”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在军怀揣着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尊崇,倾其所有进军沙漠。
黑番茄(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走进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番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嘴墩风沙口一侧,3万余亩的绿洲农田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绿叶间点缀着如“黑珍珠”般的果实。“黑番茄不仅价值高昂,同时种植过程中能够实现45%的节水效益,非常适宜在沙漠种植。”柴在军介绍,他在2000年至2004年间,先后花费40多万元购买黑番茄种子,从培育研发黑番茄种子到生产、加工黑番茄产品,填补了国内黑番茄产业的空白。
为进一步提高附加值,2010年,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集团公司建成黑番茄生产加工线;2015年建成十万级净化车间;2017年建成万级净化黑番茄精加工生产线;2018年建成黑番茄酱日产量500吨鲜果加工生产线,成为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标准的黑番茄工厂。
工人正在采摘黑番茄(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防风固沙树、致富增收果。”黑番茄产业的蓬勃发展,真正做到了治沙与治穷并举。据介绍,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有效引领周边农民投身黑番茄种植,使得张掖市黑河流域的13个乡镇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升,由传统农业每亩2000元的收入增长至每亩7600元。
蓝天、楼阁、清泉、沙漠……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其中,鸣沙山东西绵延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高达1715米,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浓郁的敦煌大漠风情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纷至沓来。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风景旖旎(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骑骆驼穿越沙漠,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直升机空中俯瞰敦煌大漠美景……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里,新、奇、特的沙漠旅游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登上鸣沙山的山顶,视野顿时开阔起来,沙漠的辽阔与壮美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自然景色的震撼外,丰富多彩的游玩项目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沙漠的独特魅力。”来自长春的游客庞女士说。
沙漠旅游是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开发利用,沙子也可以成为聚合游客和产业的特色资源。“景区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基础设施提升、灯光氛围营造和演出形式创新等多维度、高精度、全方位成功打造了万人星空演唱会、飞天旅拍等系列爆款产品。其中,万人星空演唱会,通过灯光秀、无人机秀、沙屏秀等形式全面提升演出效果,提高了游客体验感受,展现了敦煌文化魅力,已成为景区超级IP。”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庆介绍,10月12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40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0%,达到历史新高。
万人星空演唱会现场(央广网发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供图)
如果说鸣沙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那么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民勤县苏武沙漠景区则是人类智慧与沙漠生态的完美结合。
苏武沙漠景区位于民勤县民南路23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苏武山北麓,曾经是漫漫黄沙,人烟罕至。如今,一雕一景,一塑一色,132件独具魅力的雕塑佳作千姿百态,“栖身银河,手可摘星”,璀璨星空映衬沙海如梦如幻,赏沙雕、观星辰、玩越野、住民宿……挖掘沙漠旅游的独特魅力,民勤人用智慧将风沙线变成风景线。
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整个景区是集天文观测、沙雕创作、旅游观光、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工作人员彭铁梅介绍,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该创作基地每日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
近年来,民勤县依托特色沙漠生态风情,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沙漠旅游资源,拓展沙漠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全力推进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建设,成功实现从“一座沙漠城市”到“一座沙漠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变,不断打响“沙海绿洲·风光民勤”的文旅品牌。
摘星小镇(央广网记者 逯文婕 摄)
“民勤先后建成了苏武沙漠景区和沙井文化民俗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石羊河景区等3个3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普特色小镇——摘星小镇。特别是通航小镇、通用机场、通航乐园等文旅项目建成运营,开辟了‘沙水双面秀,水陆空舟玩沙漠’的旅游新业态。”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安彦山业介绍,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提档升级行动,打造全国知名的沙漠生态旅游目的地。
兴绿治沙,绿富同兴。祁连山下,在苍茫戈壁与沙海间,一头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治理努力,一头延伸出人类与沙漠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展望未来,伴随着沙产业的蓬勃发展,茫茫沙海将不断催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更多可能。
记者逯文婕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张尚梅 张福民 编 辑:程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