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一棵草木都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近日,河北援疆干部人才张建永激动地与记者分享他创作油画《兵团记忆》时的内心感受。
1991年,张建永硕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任河北省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水彩粉画、油画学会会员。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张建永赴新疆巴州援疆,2021年3月至2024年5月赴兵团三师援疆,2024年6月,他又一次从河北来到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三次援疆。
初来新疆,张建永对兵团一无所知。在一次聚会时,他首次听到了兵团的故事,了解到这儿生长着一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当得知二师有一棵距今约1790年的“胡杨王”时,他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那是2018年的冬天,我还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那天,我冒雪赶往二师三十一团。”张建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到达三十一团后,稍作休整,第二天一大早,他饭都顾不上吃,就拎着画夹出发了。
“那种美感能让你忘了寒冷,忘记一切,特别兴奋,那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幸福。”张建永说。在雪地里,他一画就是一天,那幅象征着兵团精神的油画《胡杨王》就这样诞生了。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牧野晚阳,这里的职工群众热情拥抱生活所绽放出的精气神深深地触动着张建永。从此,张建永的画笔一直没有停下来,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前往三十一团,在团场整整画了一个冬天。苍凉的大沙漠、沁香的罗布麻花、连队的老房子,都成了他笔下的情感载体,特别是那棵胡杨王,他从不同角度精微描绘,用画笔为这棵千年古树抒写了一曲优美的人文赞歌,也把文化润疆的抽象概念在笔端逐渐转为可见可观的艺术作品。附近连队的职工害怕他冻坏了,每次都会悄悄地把炉火放在他的脚边。“张教授作画时很投入,我害怕惊扰到他,影响他的创作灵感,又怕大冬天的把他冻着了,所以每次为他送火炉时总是小心翼翼。”三十一团二连职工陈强东回忆道。2019年,张建永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中国梦·援疆情”——援疆教师张建永美术作品汇报展,这幅《胡杨王》一经亮相迅速被传播开来,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河北官方媒体也进行了广泛报道并为他出版画册《西月如练——张建永援疆美术作品集》。
“超出了我的预想,没想到传播速度这么快,这时我真正意识到胡杨文化的重要意义,我决定把它搬到课堂上,拓展我的教学内容。”张建永说。张建永曾多次带着自己的学生深入团场田间地头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兵团精神的内涵,并把它融入作品创作中。经过不断努力,张建永油画系列《兵团记忆》获2022年度兵团文艺精品工程资金支持,出版画册《兵团记忆——张建永美术作品集》。
2019年的夏天,就在张建永即将结束3年援疆生活时,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的援疆之旅从此再也停不下来。那是一次画展,一幅不起眼的笔墨小品,却吸引了一位大学一年级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眼球,“这幅画太美了,我太喜欢了!”她的惊呼声引起了张建永的注意。通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位大学生从没近距离观看过山水画,更没有学过绘画,可当张建永问到她为何喜欢这幅画时,她竟脱口而出:“我想住进去!”小姑娘的一句话让张建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让他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觉得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我要把它再沉淀、再凝练、再提升,形成一个学术性的东西,既有利于学校的科研建设,还有利于文化传播,我想为文化润疆奉献一点微薄之力。”张建永说。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张建永决定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蓝本,以书画艺术的视觉鉴赏性、实践性为辅助轴线,把胡杨精神与思政课相融合,他申报了课题《基于高校公共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书画美育体验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下一步,我将从国画、油画、水彩画这三个方面着手,创作胡杨系列作品,把胡杨与天山相结合,让胡杨精神能够更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传播作用。”张建永构思着自己下一步的工作。丹青翰墨援疆路,不负韶华不负卿。张建永用自己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一片丹心为玉壶的执着精神,奋力书写着援疆工作的新答卷。
记者:叶云清
编辑:周娇娇 王温鑫 责编:朱蕾 李莉
审核:徐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