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秋冬季京津冀近三次空气污染:不利气象条件叠加污染排放

政务   2024-11-08 16:37   北京  



此前北京启动污染应急减排措施,污染程度降低了1个等级,达到了“削峰降速”效果。


11月7日起,大气扩散条件持续转差,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明显上升,11月8日0时,北京市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田贺忠,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解读。



目前北京正经历的这次空气污染过程如何发展?

预计本周六污染程度将达到本次污染过程高值  

田贺忠分析称,11月6日白天,北京及周边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以优良水平为主;傍晚开始,区域气象扩散条件转不利,浓度整体上升,保定、廊坊率先达到3级轻度污染水平;7日夜间开始,山前一带污染范围扩大,保定、廊坊、石家庄达到中度污染级别;8日上午,区域污染维持,高值仍集中出现在山前一带城市。


随着区域污染的变化,7日15时,北京市空气质量从良变为3级轻度污染,由于扩散条件持续不利,污染物还在继续累积,8日上午10时,北京市空气质量从3级轻度污染变为4级中度污染。


预计8日全天,空气质量为轻度到中度污染级别,9日,预计污染程度将达到本次过程的高值。10日受弱冷空气扰动影响,会有一定缓解,晚些时候预计下降到轻度污染级别。11日,扩散条件略有改善,整体可保持在良的级别。



为何污染过程容易在秋冬季节出现?

不利气象条件叠加污染排放,

共同导致污染累积

污染过程的发生,根本上是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于环境容量,当出现区域性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就更容易积累。


10月25日至10月26日,北京经历了一次PM2.5污染过程。10月31日至11月2日,北京发生轻至中度污染过程,北京市10月31日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此次,北京于11月8日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田贺忠表示,从最近这3次污染过程不难看出,其共同特点是出现了静稳、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叠加污染排放,共同导致污染累积,进而出现污染过程。


静稳天气,意味着水平方向上风速较小、污染物不易扩散;垂直方向上大气层结稳定,一般是指有逆温的情况发生。逆温,是地面上空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上暖下冷”,像是给城市上空盖上了一层棉被,污染物容易累积而很难扩散。而高湿环境会导致大气化学反应更加活跃,污染物吸湿增长速度加快,二次生成更为剧烈。


从本次污染过程来看,在持续高压后部作用下,区域整体出现偏南风,高湿度,污染程度从6日晚上开始不断加重,并且在弱东南小风的作用下北移,对山前一带城市的传输影响最为显著。


从北京市来看,受弱北部高压转受高压后部控制,7日下午地面偏北风转偏南风,夜间相对湿度升至90%以上,地面出现明显贴地逆温现象,本地颗粒物二次反应活跃,浓度持续抬升。PM2.5组分中SNA(二次无机气溶胶)硝酸盐、铵盐占比上升明显,首要组分硝酸盐占比已达45%。



如何看待和应对秋冬季污染过程? 

此前北京启动污染应急减排措施,

达到“削峰降速”效果   

这几年,包括北京在内,京津冀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区域也在不断深化空气质量改善联防联控工作。这使目前发生在北京市和区域的污染过程程度较往年已有所减轻。


但是,短时内的空气质量依然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出现波动,不利条件下的污染过程仍会发生,尤其是秋冬季。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从各自角度去做好相应的减排和防护。


比如上次污染应对过程中,北京市就启动一系列倡议性和强制性的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污染程度降低了1个等级,达到了“削峰降速”效果。


而作为公众,尤其是儿童、老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一般人群也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要实现空气质量的根本转变,还需要区域和北京市持续努力,推动能源、产业、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新京报

记者:张璐

编辑:马欣然

北京生态环境
权威生态环保资讯 深度阅读期刊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