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Map:简化和普及 Web3 知识,连接 Web2 和 Web3 ,成为探索 Web3 世界的关键钥匙。
排版|Cikey
PayFi 是什么?有人说是DeFi创建新叙事的契机,有人说是区块链破圈的秘径,Web3KeyTalking #3 邀请两位在区块链和 Web3 领域的专家。
一位是 Jolestar 老师,他是 RoochNetwork 的创始人,前 Starcoin 架构师,并且是 Move 语言的积极推广者。Jolestar老师将为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深入解析 PayFi 的技术架构。
另一位是 Will 阿望老师,一位投融资律师,专注于 Web3 和数字资产领域的研究,并对代币化、RWA 和支付领域有深刻的见解。Will 老师将为我们带来理论与法律层面的深度解析。
今天一起来谈谈 PayFi 是什么?
为方便阅读,本文会根据主题,微调部分顺序,本文将分成以下段落:
PayFi 的概念及其背景是什么?
PayFi 在法律合规方面的挑战是什么?
PayFi 的技术架构上有哪些特别需求?
PayFi 能不能做到离线支付?
PayFi 与 RWA(真实世界资产)的关系是什么?
PayFi 的未来:怎么看待基于未来收益的支付场景?
怎样确保 DeFi 的收益能够实时偿还给支付服务商?
链上借贷,那么谁来为借贷者做担保?
PayFi 在链上如何保障 KYC 的安全性?能否设计出一种不同的方案,让数据不再集中在一个中心化的机构里?
RWA 在国内的落地可能性是什么?
对于 PayFi 领域发展的朋友一些建议?
PayFi 的概念及其背景是什么?
Will 阿望:
PayFi 其实就是“支付”(payment)和“金融”(finance)相结合的概念。最早是由 Lily 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可以拆开来看,首先是支付,然后再是金融。
传统金融的支付我们先不讲,直接说 Web3 的支付。Web3 支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资产或美元代币化。资产在链上代币化之后会变成稳定币。因为稳定币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所以基于稳定币的交易结算可以实现实时性,24 小时全天候运行,极大地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的效率。
不过,当前 Web3 支付的一个问题是,许多支付还是由中心化机构在做,虽然用了数字货币或区块链技术。比如说,虽然我们使用稳定币进行支付,但这些支付往往还是通过中心化的方式来完成。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用 U(USDT)来支付,但你还是要把 U 存到支付机构的账户中,这就像是把资金放在一个中心化账户里。然后,支付机构再将这些资金转为法币,与 Visa 或 MasterCard 进行结算。在这个过程中,支付机构就像一个黑盒子,资金的透明度并不高。因此,这种中心化的支付架构就很难与 DeFi 实现衔接,因为本质上还是中心化账本的问题。
提出 PayFi 的概念就是为了将支付逻辑搬到链上,这样就可以和 DeFi 进行结合。
比如说,Buy Now Pay Never 的概念是基于 Buy Now Pay Later。假设我用 5 美元买一杯咖啡,但我可以不马上支付,而是利用我在 DeFi 中的收益去支付这 5 美元。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支付需要完全上链,上链后才能和DeFi系统结合。
PayFi 的核心是 Web3 支付要上链,首先是资产上链,然后基于这些稳定币进行支付,接着再结合 DeFi。这样,就能叠加出许多新的应用场景。这就是 PayFi 的思路。
jolestar:
我补充一下。PayFi 这个概念是刚刚提出,它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或者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还是不确定的,大家还在想象它、构建它。
从大背景来说,DeFi 在上一波牛市中发展很快,现在已经相对成熟了。最早,DeFi 的收益率非常高,最初甚至达到几百个点,后来慢慢降到了几十个点,现在甚至接近美联储的利率。
整体来看,收益率在降低,规模在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以前大家看不上小额场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这些小额场景,大家也开始重视在支付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例如押金或预付款,看能不能与 DeFi 结合。
传统支付中也蕴含着很多机会,比如我们平时办的会员卡或充值卡,用户把钱存进去,但商家可能会拿去投资或者其他用途。通过区块链,这些流程可以变得透明化。
如果商家拿用户的钱去投资,那他应该给用户相应的回报。如果商家只是借用了用户的资金,他就应该支付利息。通过区块链,这些逻辑可以更加透明,这会带来更多创新的场景。
PayFi 在法律合规方面的挑战是什么?
Will 阿望:
毫无疑问,最大的挑战是 KYC(身份认证)、AML(反洗钱)和 CTF(反恐融资)。链上市场本质上是开放的,但如果你要做支付,KYC 是必须的。要确保进入系统的资金没有问题。如果资金来源不明,比如黑钱,那就会引起监管的关注。
处理资金流的合规问题也是挑战。支付涉及资金,按照传统法律,你如果要处理资金就必须符合资金托管的监管要求。比如说,支付系统中资金的流动需要遵循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分离。
信息流比较简单,包括用户用什么货币、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发货等;而资金流则是资金从哪里到哪里。这涉及资金的透明和信任问题,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让这些机制符合法规要求仍然是个挑战。
PayFi 的技术架构上有哪些特别需求?
jolestar:
技术上其实没有特别复杂的需求,但有几点是这个阶段必须考虑的。
首先,支付需要一个高性能的区块链来保证快速结算体验。尤其是跨境支付,链上的体验可能会优于传统支付,但在国内的互联网支付场景下,链上的体验目前还是差一些。
现在随着高性能区块链的发展,交易成本和结算时间都已经降得非常低,几乎可以与支付宝、微信等传统支付方式的速度相当。
第二点是隐私需求。以前大家对隐私问题并不是特别敏感,但当支付场景和真实世界结合时,隐私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用户希望支付过程中的信息不会完全公开,但也不需要完全隐匿,可能会出现一些中间形态的隐私方案。
还有一点是智能合约的应用。很多现有的 DeFi 合约方案可以直接移植到 PayFi 上去。这些合约可以帮助简化支付流程,尤其是在链上跨境支付和小额交易中。
PayFi 能不能做到离线支付?
jolestar: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信用卡模式,另一种是互联网支付模式。
信用卡模式是基于信任的先行支付机制,即我先信任你,然后事后再进行结算。如果账单出现问题,商家会进行调整。这个系统类似于最终一致性,它不强求100%的安全性,而是以便利性为主,事后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进行追溯。
互联网支付则需要在支付时就验证用户的身份,所以需要联网。
现在有类似于 NFC 的方案。比如支付宝的“碰一碰”功能,就是通过 NFC 设备进行确认。
如果我们将钱包签名集成到类似的 NFC 设备中,支付过程可以做到离线完成,身份验证的动作也可以通过设备本地完成。这种情况下,用户不需要时刻保持在线,支付体验反而会更加便捷。
相对传统互联网支付,链上系统的签名和验证反而更容易做。
链上的流程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处理,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错误,而且用户的身份验证也不依赖于中心化的第三方。
PayFi 与 RWA 的关系是什么?
Will 阿望:
RWA 其实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资产代币化,即你需要将真实资产上链,比如房产、债务或货物。上链之后,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结算,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稳定币。
将这些资产代币化后,你就可以通过区块链实现无国界的交易和实时结算,而且成本更低。
第二层含义是融资需求。举个例子,一个跨境贸易场景下,卖家发货后通常不会立即收到全部货款,可能只收到部分定金,剩余的货款在几个月后才会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卖家有资金需求,这时就可以通过 RWA 的方式在链上融资,提前获得货款。
RWA 就是在这些实际业务场景下,为资金周转和融资提供支持。通过链上资产代币化和支付,你可以将真实资产转化为链上资产包,然后利用这些资产进行融资。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在链上透明化操作,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信用证就是用来保障交易双方的资金安全。RWA 则是在链上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是代币化的资产和智能合约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未来的收益转化为今天的资金。
jolestar:
我也补充一下,传统金融中的供应链场景如果应用到 RWA 上是非常有潜力的。
早些年,很多企业都尝试在联盟链上实现这些应用,但因为不同企业间无法形成共识,导致这些联盟链项目很难推进。而现在,RWA 可以通过链上统一的标准实现债务和应收款项的代币化。这样,企业之间就可以通过链上资产进行流转,大大提高了效率和透明度。
怎么看待基于未来收益的支付场景?
jolestar:
这个场景非常类似于信用卡或信用贷的逻辑。一般来说,用户要么通过银行贷款,要么商家直接信任用户的未来收益。
如果我们将未来的 DeFi 收益作为抵押品,用户就可以像使用信用卡一样,基于未来的收益进行现在的消费。这种模式不仅在链上能实现,在传统金融中也有类似的机制。
链上的信贷逻辑和信用卡类似,只不过用户用的是DeFi收益来还款。
未来,链上可以通过合约抵押用户的未来收益,实现低风险的信贷服务。实际上,这一模式完全可行,只要我们评估好未来收益的风险,设置好合适的抵押比例,就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实现这一过程。
只要能评估出用户未来的收益风险,比如考虑收益波动、市场变化等因素,然后基于这些风险评估,设置一个合适的贷款额度,系统就可以运作。这样就可以实现低风险的信贷服务。
链上可以做类似的操作,将未来的收益凭证作为抵押品,通过智能合约来管理资金流动和还款。这个模式非常灵活。
怎样确保 DeFi 的收益能够实时偿还给支付服务商?
jolestar:
这正是链上的优势所在。
在传统金融中,要把几个不同主体撮合在一起并签订协议非常复杂,尤其是创新的支付场景。但在链上,这个过程就简单得多。举个例子,用户在DeFi平台存款后,平台会给用户发一个收益凭证,用户可以将这个凭证抵押给一个智能合约系统。这个合约会管理用户未来的收益,并自动向支付服务商还款。
而这个合约下面可能会连接多个资金提供方,比如银行或者其他借贷机构。当用户通过支付卡进行消费时,这些资金提供方就会垫资完成支付。合约会记录这笔交易,用户的未来收益产生后,系统就会自动用这些收益来偿还借款。这个流程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执行,降低了风险。
链上借贷,那么谁来为借贷者做担保?
Will 阿望:
在链上,不一定是完全凭空的信用。通常情况下,借贷者需要提供一些质押凭证,比如 DeFi 中的收益凭证或其他抵押品。这些抵押品作为借贷的担保,降低了违约风险。
链上的信用体系需要建立起来,一方面需要信用评估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质押凭证来做保障。只有这样,链上的借贷才会更加安全。
类似芝麻信用。不过在链上,你的信用评估不仅仅依赖于中心化机构,而是通过链上的数据,比如你在 DeFi 平台的收益情况。链上的借贷机构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是否放贷。
jolestar:
链上信用虽然表面上看像无抵押借贷,但实际上是基于用户的未来收益。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的信用贷款,不过它的抵押品是用户未来的收益,而不是实物资产。
事实上,没有所谓完全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即使在传统金融系统中,无抵押贷款也是基于某种隐式的抵押,抵押的是你未来的收益。
举个例子,如果你从一个国家借款然后逃跑了,跨国追债很困难,你的信用在其他国家可能变得毫无价值。这也说明所谓的“无抵押”其实是基于你在特定法律体系中的受控程度,抵押的是你未来的收益。因此,在链上,我们不需要追求完全无抵押的信贷,而是要想办法在链上创造可抵押的资产。
无论是现实中的资产,还是链上生成的收益凭证,我们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将这些未来的收益作为抵押品,然后再向用户提供信贷。这也是链上信贷可以跑通的关键点。
未来收益抵押给智能合约,用户根据未来收益的多少来确定借贷额度,这样既安全又灵活。
PayFi 在链上如何保障 KYC 的安全性?能否设计出一种不同的方案,让数据不再集中在一个中心化的机构里?
Will 阿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目前在项目中正在探索一个“支付身份”(Payment ID)的概念,它有点类似去中心化身份(DID)。DID 会存储用户在不同平台做过的 KYC 验证记录,并将这些记录加密存储在链上。如果你在某个商家做支付,商家如果认可你的 KYC 凭证,就可以直接跳过验证流程,快速完成支付。如果商家不认可,那你就需要重新做一次 KYC。
这相当于把 KYC 的验证结果通过 DID 系统存储起来,不需要每次都重新验证。只要商家信任你之前的验证,整个支付过程会更加简便。这也是我们正在开发的一个功能。
比如你在银行做过 KYC,如果支付宝认可银行的 KYC,你就不需要再在支付宝上重新验证。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
jolestar:
在链上实现 KYC 并不复杂。我以前和一些做联盟链的团队讨论过类似的想法,不同国家或机构可以出具数字证书,用户通过某个地址或账户接受验证,然后通过链上发放一个不可转让的 NFT(非同质化代币),代表用户通过了 KYC 验证。其他平台看到这个NFT就知道你已经完成了 KYC,而不用每次重新做验证。
这和传统的 KYC 逻辑一样,只不过链上更加透明,你不需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链上记录的只是你已经通过了哪个机构的认证,具体信息并不会公开展示,只是有一个凭证表示你已经完成了 KYC。
KYC 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法律的执行。我们得搞清楚哪些部分是智能合约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部分必须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智能合约能做到自动执行和保证透明,但法律保障的是合约之外的东西,比如对人的追责。这就是我们需要找到的一个平衡点:哪些是链上解决的,哪些需要借助法律和传统金融体系。
如果身份凭证被盗了,用户可以联系认证机构,证明地址被盗。认证机构可以撤销原来的 KYC 凭证,然后为用户发放新的凭证。这和我们现实中的身份证补办流程类似,只不过在链上操作会更方便、透明。链上的 KYC 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操作,权限管理也更加透明、灵活。
RWA 在国内的落地可能性是什么?
Will 阿望:
这个话题前几天刚好有讨论过。国内蚂蚁集团发布了一个 RWA 项目,但本质上还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比如他们通过瑞银证券来承销,然后将这些资产卖给私人银行的客户。虽然打着 RWA 的旗号,但其实和链上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一个联盟链上发行的金融产品。
在国内,RWA 的本质其实更像是 STO(证券型代币发行),类似于股票上市。STO 和 RWA 有些相似之处,但 STO 涉及股权的代币化,而 RWA 是关于资产代币化。国内的监管环境目前不允许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资产交易,所以短期内很难看到 RWA 在国内真正落地。
链上资产一旦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就会受到外汇管制的严格审查,尤其是涉及虚拟货币时,监管更为严格。所以,要在国内真正落地 RWA 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jolestar:
RWA 的前提是资产必须能够数字化上链,而这些资产本身大多数是受到国家法律和传统金融系统监管的。比如房产、债务、证券等资产都需要在国家监管的体系内进行交易和转移。这就导致 RWA 想要真正落地,会受到金融法规的制约。
未来可能会有一些自下而上的探索,比如我们可以将一些小型资产或特定类型的资产进行数字化,然后逐步实现 RWA 的部分应用场景。但总体来看,RWA 在国内的大规模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 PayFi 领域发展的朋友一些建议
Will 阿望:
我觉得 Web3 支付可能更多是 ToB(企业端)的生意,比如说跨境汇款和贸易结算。这类业务对企业来说,区块链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 PayFi 这种模式,更多的是针对 ToC(消费者端),比如通过链上支付结合 DeFi,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支付体验。
我建议如果想深入了解 PayFi,最重要的是关注最新的市场动态,因为这个领域发展得非常快。PayFi 结合 DeFi 和 RWA(真实世界资产),会产生许多新的应用场景。现在要跟进最新的技术和市场动向,看如何将这些场景落地。
jolestar:
Web3支付领域的机会非常大。我的建议是,首先需要对智能合约有一定了解,理解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其次,要熟悉传统的支付体系,理解支付协议和市场的运行逻辑。这样,才能把传统支付和链上的支付结合起来,找到适合的创新点。
在这次关于 PayFi 和 RWA 的讨论中,两位嘉宾深入探讨了 PayFi 的创新以及它如何与传统金融结合。PayFi 的核心是通过链上支付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相结合,提供更高效、实时的支付体验。
随着区块链和 Web3 技术的不断发展,PayFi 和 RWA 的结合为未来的支付和金融系统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在技术、法律和合规上还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讨论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创新的潜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支付系统将变得更加去中心化、透明和高效。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见证这些创新落地,并让每个人从中受益。
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与讨论!期待我们在下一次的分享会中继续深入探讨这些激动人心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