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故事中讲到,每个人大脑里都有这三个角色:一个理性的思考决策者、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和一只惊慌怪兽。理性的决策者能够设想未来,制定长期计划,但容易受到猴子的干扰;猴子受本能影响只关注简单和开心的事情,做出的决定也都是趋向于做轻松快乐的事情,会让我们陷入无意义的娱乐活动;惊慌怪兽是指对截止日期的恐惧,平日总在沉睡,但每当某个任务的截止日期临近就会苏醒,驱使人匆忙去完成任务,质量和效果就往往不佳。这三个角色总是相互作用,对于有截止日期的任务,理性会让人匆忙赶在最后时刻来临前完成任务;而对于锻炼身体、维系感情等没有截止日期的事务,人会在享乐本能的影响下更易陷入长期拖延的境地。这个故事描述了拖延症不是简单的懒惰,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心态和行为。
拖延症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从心理上来看,拖延是结果,而非原因,促使不同人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截然不同。
有些人习惯以是否该做、是否需要满足他人要求作为行动准则,因而缺乏主动性;也有些人害怕失败、会被指责或轻视,从而采取拖延策略直到事情不需要做或被别人做了,自己就不会被认为是失败者;还有些人因为对他人有意见、不想配合,就拖延他人交办的事情,使他人感到不舒服,也是常见的拖延原因,这也被称为被动攻击。
有拖延情形的人往往难以有效管理时间,可以花大量时间去刷手机、看电视、无意义的聚会或其他娱乐活动,也不会按计划行动起来,甚至或找出“我状态不好”、“需要更多准备”、“现在不是好时机”等借口。但由于担心任务无法预期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够完美,拖延者往往会陷入焦虑,在意识到未能如期完成任务时产生自责和负罪感,这些情绪又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动力,导致更严重的拖延行为出现。
改善拖延首先从知道自己不完美开始。人越是自责,越难以产生改变的动力。面对拖延最需要做的,就是从承认自己是个拖延的人开始,并试着去原谅自己,包容自己,在此基础上,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找出不愿去做的心理原因,然后采取行动,对症下药。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最大可能符合内心需求,那展开行动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其次使用分解法,再大的目标也可分解成很多小任务,逐步完成。尝试将拖延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就告诉自己已完成了几分之一,这样能掌控任务进度,使内心产生成就感,并激励自己继续完成下一步,逐渐改善拖延的习惯。
另外,分解后的任务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哪怕是先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性工作,都会让行动的积极性提升很多。我们不需要等完全准备好再开始,哪怕还缺很多东西也没有关系。当出现想拖延的情况时,不妨先给自己10秒钟的时间,集中精神从当下能完成的那部分开始做,先完成、再完美,行动才能收获结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行为上有所改变,首先思想上要过关。“拖延,表面上是拖延时间,实际上是拖延自己。”学会克服拖延,便学会了掌控时间,专注目标,驾驭生活,迎来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甘肃省妇联妇女维权公益热线12338(含法律咨询和心理支持),甘肃省应用心理协会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END
拉至文末,为我们点个在看哦~
你每按下一个"在看",我的心上就多开出一朵花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