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能“减责”
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更加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需要警惕的是,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须正确把握“减”与“不减”的关系,区分“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做到“三减”“三不减”,让基层干部担负起守土之责,回归服务群众本色。
减形式不减责任。松绑绝非松劲,减负并非减责。减负不是推卸责任、甩掉包袱、降低标准、放宽要求。文件少了、会议短了、台账薄了,并不意味着基层干部的责任减轻了,可以少干事或不干事,而是对基层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因此,减负要与治庸治懒治散相结合,“两手抓、两手硬”,让懒政怠政者无所遁形。基层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争当“实干家”和“行动派”,干出群众满意的政绩。
减负担不减担当。减轻负担才能更好担当,基层干部不能把减负担当作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在做好减负“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减负“加法”,及时“调频换挡”,主动挑起该挑的担子,担起该担的责任;要在自查自纠、负担差异化区分对待、完善考评考核机制上做加法,激发内动力、增添新活力、催生高效率;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本末倒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踏踏实实办好一件件好事实事。
减压力不减动力。卸下压力才能轻装前行,减负的核心要义在于把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抓落实、干实事、出实效。在减压力的同时添动力、聚合力、激活力,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完善问责和容错纠错制度,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常态化开展澄清正名,营造实干担当、敢为善为的良好氛围。同时,构建正向激励关怀机制,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做到真减负与暖人心并重,激发基层干部“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让基层干部愿为、善为、有为。
减负是方法和手段,减的是量,求的是质,赋的是能,鼓的是劲。“减负”与“赋能”同向发力、综合施治,才能真正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担起来,让基层干部享受减负的“阳光雨露”,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减负成果。
来 源 | 七彩云端
文 字 | 李瑞萍
审 核 | 峨纪宣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