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诈骗手段不断更迭,令人防不胜防。其中,大学生群体成了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人群之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6%的受访大学生接到过诈骗电话或信息。
那么,如何正确防范诈骗,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呢?快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一般有哪些形式,以及对应的防范策略吧!
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有哪些常见形式
出租、出借、出售两卡类
推广引流类
推广引流的实施过程包括互联网推广、电话推广、发送短信等。诈骗分子会在网络发布高薪兼职信息,引诱大学生们参与上述行径,为诈骗分子与受害人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可能使得大学生们涉嫌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或诈骗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贷款类
超前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需求膨胀催生的一种现象,而诈骗分子往往以校园贷“无条件”、“低利息”等条目来诱骗大学生借贷,以保证金、提取费、手续费等作为转账、汇款理由诱骗学生及其家庭的财产,甚至最终引诱学生跌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当中。
兼职刷单类
在网络购物风行的当下,有些商家会雇佣“水军”进行刷单,提高销量和店铺的信誉,由于“刷单”兼职操作简单,不少学生容易加入其中。诈骗分子通常会以提供“网络兼职刷单”为名,利用大家急于寻求兼职且贪图小利的心理,通过互联网上各类即时聊天工具实施诈骗。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诈骗?
严加防范,提高辨别能力
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不向陌生银行账号转账汇款。如确需转账汇款,请认真核实对方账户、身份信息及转账事由。一旦遭遇诈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对各类“网上兼职”“求职”等信息要多加鉴别,不要轻易相信对方开出的“优惠”条件,不要受高薪诱惑,坚决杜绝兼职刷单等违法行为。不要未经核实随意提交保证金,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
理性消费,抵制不良网贷
了解相关金融贷款知识和法律法规,借款贷款应先衡量还款能力,如有借贷需求,请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
希望各位同学牢记下面口诀:
一、“五不信”:
1.未经核实不相信;
2.积分中奖不相信;
3.高额回报不相信;
4.退税返利不相信;
5.免费领取不相信。
二、“五不露”:
1.不透露身份证号码;
2.不透露姓名住址;
3.不透露银行卡号;
4.不透露各种密码;
5.不透露手机验证码。
三、“五不转”:
1.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2.不向安全账户转账;
3.不向有风险提示的账户转账;
4.不向未经核实的网站、APP、二维码转账;
5.不向要求先行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税费等的网贷公司转账。
四、“五不做”:
1.陌生电话不回拨;
2.陌生链接不点击;
3.陌生微信不添加;
4.陌生平台不投资;
5.网络刷单不参与。
五、“五慎接”:
1.慎接95开头且超过五位数的电话;
2.慎接400开头的电话;
3.慎接00或者“+”开头的电话;
4.慎接没有来电显示的电话;
5.慎接被手机软件标记为诈骗、骚扰的电话。
六、“六个一律”:
1.接电话,遇到陌生人,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XX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一律挂掉;
4.但凡让我点击链接的所有短信,一律删掉;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一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挂掉。
七、“七个凡是”:
1.凡是自称任何执法机构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2.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都是诈骗;
3.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都是诈骗;
4.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5.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诈骗;
6.凡是自称你的老板或者领导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7.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希望同学们能将有关内容转告身边人,以此形成广泛的防范基础,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文字编辑:赵梓灿
审校:张师宁
复审:孙天明
发布: 王志强
河北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投稿邮箱:
7453088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