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0.6】青春护航(九)和“社交恐惧症”说再见

文摘   2024-11-14 19:01   江苏  

当你的孩子迈进校园、迈进人生中第一个小社会。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熟悉的家人,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魔王,也许能游刃有余的游走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成为那个备受喜爱的小天使;也许摇身一变,成为了躲在角落默默无闻的小哭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际交往成为了人们不可获取的能力之一,“社交恐惧症”随之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课题。本期由海门交通音乐台和海门团区委联合打造的《青春护航》我们邀请到海南小学心理老师季湘,班主任蔡海燕,学生陆泽锴、顾佳萱、曹秋逸,家长代表张莉君一起聊聊社交恐惧症的话题。




有的学生拒绝社交或集体活动,他们宁愿在网络上与人交流,也不愿面对真实的社交场景。这样的现象属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呢?海南小学心理老师季湘:

季湘:是的,在这样一个全民上网的时代,学生的社交生活也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我们身边不少同学在线上、线下好像两个人。有些学生现实中不太主动与人交往,但他们在网上自己的小圈子内却又异常活跃。大家在“二次元”里更容易找到兴趣相投的人,有的甚至光是追星的粉丝讨论群就有七八个。他们觉得,网络社交比起日常交往轻松很多,在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满足社交需求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可能不愿主动迈出舒适区,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这有点像恶性循环,越封闭就越找不到话题。与其难以融入,不如选择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独处。

对于学生宁愿在网上交流也不愿面对真实社交场景的情况,不一定就是社交恐惧症。如果只是单纯觉得网络交流更方便、高效,这是正常偏好。但如果是因为极度害怕在真实社交场景中被他人评判、出丑,并且这种回避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比如因为害怕而错过小组讨论、学校演出等重要活动,就可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以身边的学生为例,有个同学在学校课堂上,每次老师提问就会紧张得满脸通红、声音发颤,手脚也会不自觉地抖动,能明显看到他很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在班级活动中,他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参加。问他原因,他说在大家面前说话做事,就感觉所有人都在盯着他的错误,这种对他人审视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很可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这可能是因为他内心对自己要求过高,很在意别人的评价,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就产生了社交恐惧。

青少年产生社交焦虑(或称社交恐惧)可能由内部、外部多个因素导致,网络是外部因素之一。“现在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家庭聚会时孩子们都在低头看手机,不愿意和长辈沟通,甚至吃饭还要催着。这是因为青少年习惯于沉浸在网络空间,不自觉地减少了实际交流的兴趣,社交能力在萎缩”。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认清网络交友的利弊,关注孩子在现实交往中是否遇到困难。可以鼓励孩子从简单表达内心感受开始,试着渐渐向家人朋友敞开心扉;主动组织家庭间聚会等活动;引导孩子在旅行、兴趣班、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展交友圈。


在公共场合,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安,他们希望自己是群体里的小透明,如果是要他们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表演或参与活动,更是紧张,可能有些仅仅只是想象一下社交场合就会开始焦虑。这样的现象属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呢?海南小学心理老师季湘:

季湘:这种现象可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从表现上看,希望自己成为“小透明”,是回避社交关注的一种体现。一想到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表演或者参与活动就紧张,这符合社交恐惧症患者对社交场景产生预期性焦虑的特征。例如在学校里,每当老师说要进行课堂演讲,有些孩子就会提前好几天开始焦虑,上课也心不在焉,总想着演讲的事情。等到演讲当天,孩子可能会脸色发白、手心冒汗,说话磕磕绊绊,甚至有的孩子会借口生病等逃避演讲。

从原因上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自己缺乏自信。比如有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家长或者老师严格要求,对自己的表现总是有很高的期望,害怕出错后被批评,时间长了就会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也有可能是之前在公共场合有过不好的经历,像在表演时忘词被同学嘲笑,之后就会对类似的场合产生紧张情绪。


学生陆泽锴、顾佳萱、曹秋逸在集体活动中,通常有着怎样的表现?在公共场合发表观点时,又是什么状态呢?

陆泽锴哎呀,在集体活动里呀,我可积极啦!要是搞活动要分组做任务呢,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好好商量,听听大家的想法,然后一起努力去完成任务!要是表演节目啥的,我也会认真练习,争取在台上好好表现,不给我们小组或者班级丢脸呢。大家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也会遵守规则,还会给小伙伴们加油打气。反正就是要和大家一起,让集体活动热热闹闹、顺顺利利的啦!在公共场合发表观点的时候,我多少会有点小紧张!不过,我首会先勇敢地举手或者站出来。发言时,我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又响亮又清楚,这样大家才能听见我的想法。我还会先在心里组织一下语言,让自己思路清晰,说话有条有理。而且我会很有礼貌地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我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顾佳萱数学公开课上,我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还把独特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校园课本剧《愚公移山》中,我就像团队里的活力源泉。我积极参与,选择扮演愚公妻子。我鼓励盼盼,和大家一起领悟愚公精神,为表演注入热情。在公共场合发表观点时,我总是充满自信。我会勇敢地站起来,腰背挺直,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说话时声音洪亮又清晰,有条有理地阐述我的想法,还会用一些合适的手势来辅助。

曹秋逸首先,我通过参加各种感兴趣的集体活动来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在活动中,我喜欢出谋划策,并与队友密切配合,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我会主动调整自己,以确保更好地融入集体。要自信,不害怕出错,淡化别人的看法,有时太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限制。有时候我也会紧张,那怎么克服呢?我会让别人看起来我并不紧张,时间长了,我会从“假”不紧张变成“真”不紧张。

班主任蔡海燕老师,带了多届的孩子,欣欣和佳佳两个“社恐”娃给她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欣欣,与人交往时极为害羞,和老师、同学交流时声音小。课堂上,她几乎从不主动举手,老师提问时,她便会低下头,试图躲开老师的视线。不过,她听讲特别认真,作业书写工整漂亮,成绩相当优秀。学校活动中,她总是默默地站在人群后面。但在“跳蚤书市”活动里,她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兢兢业业地守好摊位,是个踏实靠谱的孩子。

佳佳,和别人说话时会脸红。他不太擅长交流,例如在走廊上,同学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可能会红着脸,低下头,匆匆离开。在课堂上,他会认真记录,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就会面红耳赤,回答得结结巴巴。他的优点是观察能力很强,科学实验中,他能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蔡老师根据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尝试接受社交、集体活动。孩子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蔡海燕:

对于欣欣同学:

一、日常交际引导

1.循序渐进接触:先让她和同桌每天互相分享一件有趣的小事,定期询问分享的情况,并且给予鼓励。

2.建立社交自信:关注小Z的兴趣爱好,比如她喜欢阅读,我就组织一个小型的读书小组,邀请欣欣参加。让她在熟悉的话题环境中逐渐放松,感受和别人交流想法的乐趣。

二、 集体活动引导

1.挖掘兴趣关联: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中,找到和她兴趣相关的切入点。她擅长写作,就邀请她为运动会写加油稿。

2.安排熟悉伙伴:在“融融展示台”活动中,让她和平时交流较多的同学共同展示一个项目,在熟悉的人陪伴下,她更有勇气参与活动。

对于佳佳同学:

一、日常交际引导

1. 设定社交小目标:例如,一周内主动和三个不同的同学打招呼。每次完成后给予小奖励,像小贴纸或者小零食,增强他的积极性。

2. 拓展社交场景:利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组织一些轻松的小游戏,邀请佳佳参加。比如猜谜语,让他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和其他同学互动,并且体会到社交的乐趣。

二、集体活动引导

1.发挥优势引领:在科学实验活动这种集体活动中,让他担任小组的“实验细节记录员”,这可以让他在集体活动中有明确的职责,并且因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而更有自信。

2. 鼓励主动参与:对于一些集体活动,提前和佳佳沟通,鼓励他主动报名。比如在校园科学嘉年华活动中,老师可以给他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项目,激发他的兴趣,然后鼓励他和同学组队参加。

欣欣同学的改变她开始主动和同桌分享趣事,说话声音也比以前大了些。在读书交流中,她能积极发言,和同学们讨论书中内容,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欣欣在运动会上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加油稿撰写任务,还主动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在“融融展示台”活动中,她和伙伴配合得非常好,展示过程中表现得自信大方。

佳佳同学的改变在日常交际中,他能主动和同学们交流。在课间小游戏中,他开始积极参与,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关系也更加融洽。在集体活动里,科学实验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在校园科学嘉年华活动中展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家长张莉君谈起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属于“社牛本牛”。如何把孩子培养的善于交际,活泼开朗,自信有主见?她有这样的心得体会:

张莉君在我们家,孩子是会顶嘴的,与其说顶嘴,不如说“辩论”,谁有道理听谁的。我们也不会唠唠叨叨,一点小事揪住不放。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比她考不考著名大学更重要。

关于自信:小孩是由我们自己带的,因为爷爷奶奶带的话肯定会比较宠爱,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她会寻找爷爷奶奶做她的“保护伞”,这样我们的批评起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小孩也会变得任性,依赖。另外,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会大喊大叫去纠正她,因为在我们大喊大叫的时候,她会强化这个事情的印象,她会害怕再出这样的错而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相反,当她做对的时候我们会夸她:哎呀,你真聪明,你是怎么做到的?她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也因为我们的夸奖她更加深了印象。而且她会愿意将她做这件事的过程和心得与我们分享,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

关于自主:在遇到选择的时候,我们说的最多的是:听你的。小到穿什么,大到上什么兴趣班,都让她自己决定。有时担心她的决定太过离谱,我们就给她设定范围。现在她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会跟我们商量,这个时候我和她爸爸的身份是“朋友”,给她意见和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她。

在家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使她善于倾听,敢于表达;出门,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不强行将她推入一个陌生的集体,而是带她一起融入进去,给她安全感。

首先,寻找固定的玩伴:周末一起玩,去对方家里做客,邀请对方来我家,甚至在彼此家里吃饭,有了固定的玩伴,她就有安全感,在这种交往中她会慢慢学会社交礼仪和玩游戏的规则。然后慢慢扩大她的社交圈,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慢慢地她的社交圈越来越大,她在任何场合都能快速与他人打成一片。

我的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我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既然她是小蜗牛,那我就是蜗牛妈妈,我可以陪她一起慢慢前进,陪她长大,不唠叨,尊重她,给她建议和帮助。


海南小学心理老师季湘建议:孩子发现自己有轻度“社恐”的时候,进行自我调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轻度的社交恐惧如果不加以调整,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累积而变得更加严重。自我调试可以帮助孩子逐渐适应社交环境,减少焦虑情绪。例如,孩子可以先从一些小的社交互动开始锻炼自己,像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或者在课堂上尝试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些小的尝试,增强自己在社交中的自信心。那么社交恐惧症状达到何种程度就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呢?

季湘: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当社交恐惧已经导致孩子经常旷课、拒绝上学,或者在生活中完全回避任何社交活动,如不参加家庭聚会、不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等,并且这种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就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出现身体症状和心理问题并存:如果除了社交场合的紧张情绪外,还伴有严重的身体症状,如频繁呕吐、头痛、失眠等,同时还有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表明情况比较严重,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孤岛,但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社交纵是一种刚需,但社交的方式却有千千万万。希望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找到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


来源:FM1006海门广播

青春海门
为海门地区青年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信息交流和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