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脉
让非遗“柿染”
“活”起来
今年暑假,一群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学院的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地域寻宝特攻队,在省级科特派鄢玲副教授的带领下,对永泰非遗项目“柿染”进行寻访。
“柿染”是一朵草木染中的奇葩,它更是永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9年柿染布被列为永泰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柿染”源自唐代《云仙杂记》记载:“笼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养之粗者。”取法自然,以织物为载体,让色素在水中沉淀,随着阳光晒暖而着色固定。二十几遍重复的手工染制,每一件都是人与自然的巧妙应和。自唐代以来,永泰“柿染”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饰品等领域。但随着时代变迁与技术发展,传统“柿染”工艺逐渐被现代工业工艺所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柿染”是草木染工艺的一种。青涩的柿子富含天然单宁酸与胶质,将青涩小柿子切块、榨汁,经发酵制成天然染料——柿汁(也称柿漆)。用柿漆对棉麻丝毛、竹木皮纸等天然材质进行染色,称为“柿染”。
在嵩口镇,特攻队寻访到“柿染”的灵魂匠人——吴婧老师。在吴婧老师的引领下,特攻队不仅亲眼见证了柿染技艺的神奇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这份非遗文化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文化价值。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永泰“柿染”,特攻队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柿染”的图文介绍,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他们还设计出“柿染”材料包,策划关于“柿染”非遗文化体验课。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永泰“柿染”的知名度,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柿染具有原生态、无污染、工艺简洁、色泽和质感独特等特点,耐洗耐晒,日晒时间越久、显色越深,还可带出皮革的质感。夏季时染的布料颜色深,冬季时就会略显柔和。因此,“柿染”也被称作“太阳之染”。
柿染布有棕色、黑色、褐色,虽不太明亮,但显得高级。柿染布染一遍晒一遍,反复多次,染到满意的色泽为止。柿染布有某种类似“包浆”的光泽,且布料硬而平整,不易皱。柿染比其他草木染的好处是,它越晒颜色越深,越老越美,继续用柿汁给它染色就是保养。柿染不仅色泽温润,更兼具防水、防晒的实用功能,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
10月19日,在厦门海沧团区委、海沧区少工委、嵩屿街道团工委及少工委的支持下,特攻队将这次社会实践成果带进厦门市海沧区的延奎实验小学和育斌学校,为2所学校的学生上了一堂《奇妙的“柿染”之旅》非遗文化体验课,带领学生们一起领略永泰“柿染”的奥秘。体验课上,同学们不仅对永泰“柿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柿染作品,感受到了永泰非遗“柿染”的独特魅力。
地域寻宝特攻队在永泰调研期间,还以永泰的山川景色、文化古迹为主题设计了《在▪永泰》主题系列明信片,在本次永泰“柿染”体验课上,小学生们在《在▪永泰》系列明信片上写下学习《奇妙的“柿染”之旅》的感悟。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特攻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永泰这项古老非遗“柿染”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进一步得到推广和传承。同时,他们设计制作的《在▪永泰》主题系列明信片成为传播永泰文化新的载体,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永泰的诗意山水和人文风情。
让我们一起珍视并传承永泰非遗“柿染”技艺,共促永泰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它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继续闪耀其独特的魅力。
文字:林 媛、温 楠
图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地域寻宝特攻队
部分来源网络
审核:王林钟
为永泰文旅加油,请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