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条河
相传,当时滦河水运发达,仅滦河下游长城以南,含会里在内的码头有二十余个,大小船只两千余艘。清末,冀东地区海上门户洞开,京津等地日用百货、布匹、洋油等大量涌入,天津、大连、烟台经海上过来的船只,云集滦河口、大清河口一带,由滦、清二河上溯至会里等码头,再转运周边各县及承德、内蒙等地。域内干鲜果品、海盐、水泥等土特产品向外埠输出。可以想像,当年会里的名气和繁荣盛极一时。
对滦河最初的记忆,始于老辈人诉说滦河水患。听的最多的是滦河发大水,沿岸村庄被淹,人畜溺亡,庄稼绝收,民不安生,那时对滦河有一种恐惧感。古人云,上善若水。天下至善至柔,莫过于水之德性。然而,当水吞噬生灵之时,至善至柔的德性已荡然无存。可见,河无常势,水无常形,善恶易变,乃在须臾之间。
历史上,滦河放荡不羁,在乐亭域内曾多次改道,带给百姓的是无奈和苦难。同时,也激发了乐亭人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精神。早年,乐亭人闯关东,谱写了“呔商”辉煌史。革命先驱李大钊,经天纬地,人寰共仰;抗倭英雄李运昌、勤政青天李葆华,赤子丹心,誉满华夏。邑中子弟,英才辈出,贤能济济,具北方将军县、院士乡之誉。政坛精英,艺界名贤,数不胜数。乐亭人独具慕文笃学、外圆内刚、忠义善为、争先图强之特品,犹如奔腾不息的滦河,破岩穿空,百转千回,不改稚梦初心。
真正走近并喜欢上滦河,是我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组织学生拾麦、割草、植树。记得第一次亲近滦河,是读初中的那年春天,学校提前几天就通知去滦河滩植树,要求同学们把铁锹和干粮准备好。
当站在岸边看着流向远方的河水,尽管没有想象中的磅礴气势,但她的宽阔、幽远令人感叹,河面上波光粼粼,不知名的水鸟不时飞过,远处有人在撒网捕鱼,眼前就是一幅精美的水乡画卷。自此以后,滦河滩便成了伙伴们经常相约去玩儿的地方。那时候,伙伴们所能追逐的就是蛙声蝉鸣、鱼虾泥鳅、麻雀蜻蜓、河汊戏水,把欢乐洒向斑斓的田园。
随着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等工程的相继建成,滦河下游的水量越来越小,如今流经昌黎和乐亭域内的滦河,许多河段是一条条蜿蜒迴转的溪流。远远望去,河床寂静地延伸着,仿佛晾晒着滦河的曾经。河堤上,一棵棵老柳树将枝干伸向天空,透着一份不屈的坚韧与岁月的苍桑。
我退休后,住在北戴河,驱车回老家,必经滦河特大桥。该桥长五千一百多米,为华北第一公路大桥。父辈人说,早年滦河下游没有像样的桥,只有几个小渡口,行人靠摆渡的小船来往。这座特大桥,不仅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又一必经之桥,也成了滦河下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多年来,领略过华夏的大江大河,也到过一些名山大川,但最令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的这条河。
近十几年间,我经常回到故乡,每当走近滦河,耳畔便回荡起王洛宾那首《塔里木河》的旋律,“…… 故乡的河,多少回你在梦中流过,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你倾诉心中的歌……”我总是叩问,故乡的河是什么?我想,故乡的河应该是一首温馨的诗,一曲深情的歌,一杯浓烈的酒。故乡的河,承载着游子的悠悠乡愁,流淌着萦怀牵心的亲情乡情。
走近故乡的河,潺潺流淌的水声,是那样的美妙,又是那样的熟悉、亲切。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怀,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慨。这种心境、情怀和感慨,是对这条故乡之河的敬畏和感谢,是对故乡的虔诚与感恩。
作者简介
张延春,河北乐亭人,戎装三十余载,堆砌文字多年。退而赋闲,醉心翰墨,诗书相伴,自得怡然。
订阅、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点赞、评论就是最好的鼓励!
谢谢您的阅读
--END--
..........................................................
来稿请投递:1369053856@qq.com
谢您点赞,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