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2023年和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持续作出部署,强调要“深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完善数字化治理政策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2023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全力打造“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大力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推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2023年12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部署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16个省份、29个城市、1个区县开展试点。为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型治理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高质量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特将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城市体检进行时等专栏融合为CSPON(China Spatial Planning Observation Network)建设专栏,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两大版块的理论方法、国际经验、前沿趋势、技术路线、算法模型、实践经验等。欢迎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队伍、企业,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及单位等积极投稿,单位或个人不限,我们将以成果质量为唯一标准,择优刊载(投稿邮箱:ghjdcyzt@163.com)近日,自然资源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作专题会,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有关试点地方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本期刊发《重庆:数智模型赋能规划管理》。重庆在CSPON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城市交通流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重庆山高坡陡、地块零碎的特点,构建了人口指标、交通步行可达性、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模型,并应用于人地关系分析、交通专项规划、耕地保护目标落实等工作。
为准确掌握人口分布及空间活动需求,更好地支撑超大城市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重庆持续接入运营商的手机信令数据,自主研发停留点识别、活动点识别、出行链识别、人口分类画像、居住地及通勤识别等7项关键技术,实现对人口指标的全口径、多尺度、高精度、智能化监测。按照用户停留特征开展更为精细的分类,例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旅游人口、过夜人口、过境人口、停留人口等。突破固定行政单元统计,支持多层级、任意边界的人口统计以及长期趋势追溯。提高人口监测的动态性,实现了人口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小时变化监测。通过与统计和公安部门人口数据对比验证,精度在90%以上。以人口、职住、人流等为例开展如下监测应用。人口指标计算模型技术流程
一是实现人口规模及分布监测。市域层面,掌握重庆全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空间分布。城市内部掌握组团、小区尺度的人口规模分布,并支持任意边界的指标统计。按照停留时长将人口细分为实际服务人口、旅游人口、停留人口等。同时,实现以年、月、日、小时为周期的人口变化监测。重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分布
二是实现职住监测。掌握就业人口、通勤岗位分布,通过职住比、外出及外来就业比例等指标,找到职住错位、通勤潮汐突出的区域。重庆中心城区跨组团通勤
三是实现人流联系监测。掌握跨组团、跨区县人流联系量。重庆跨区联系以射线向心为主,中心城区与璧山、江津、合川等同城化地区联系密切。重庆中心城与区县间人流联系分布
汇集全市20类动态交通运行数据及全部的交通设施空间数据,将交通相关流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时空大数据,与交通网络、城市功能设施叠加,模拟城市运行。交通步行可达性计算工具用于准确计算出从一个设施点出发,给定时间或者距离,步行所能到达的真实范围。该工具采用了基于步行网格自动编码和快速搜索的技术,考虑了地形高差、坡度、立体过街、人行信号灯延误等12类影响因素,既可用于评估现状、发现问题,也可以用于模拟评估规划方案实施效果。基于该工具,重庆开展了200多个轨道站的便捷性体检评估,并编制《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目前,已优化提升60个轨道站,服务人口增加33.3万,43.6万人口绕行减少。该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公服设施服务评价。
该模型基于国产高分、资源系列卫星数据,针对山区阴坡阳坡辐射差异大的问题,建立丘陵山区遥感影像几何辐射一体化预处理技术;针对重庆耕地种植结构复杂多变的特征,建立分季节、分区域、分传感器百万级人工智能遥感样本库;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建立耕地变化遥感智能化识别算法,解决了丘陵山区地块破碎场景下,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图斑边缘不准、图斑空洞和难以识别小图斑等问题,将耕地变化遥感智能化监测精度由60%提升至80%以上,监测效率提升45%。
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模型简介
结合渝耕保应用建立耕地数字化管理场景,实现耕地保护“技防+人防”的协同管理。一是耕地监测成果全链协同。运用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模型智能化提取耕地变化线索图斑,通过线索整合、去重,打破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监管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减少重复线索30%,实现全市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举证成果一举多用,举证复用率40%,有效降低基层负担。耕地线索统筹管理
二是建立耕地闭环监管机制。构建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发现—核实—整改—销号”闭环式监管机制,联动外网综合监测监管作业系统,实现图斑下发、核查举证、问题认定、成果审核、问题整改、资料归档等“一站式”操作,显著提高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整体智治水平。 三是耕地“五色图”监测预警。对照耕地五个一票否决指标,实现全市耕地监测“五色图”评价,实时动态反映突出区域和典型问题,实时推送至耕地保护市—区县—乡镇三级专班,实现耕地月度精细化监管,切实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作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