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探寻遵博里的年味脉络——“桐梓人”牙齿

民生   2025-02-01 15:59   贵州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直播遵义”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它是时间长河中闪耀的明珠,凝聚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族团圆的期盼,每一个习俗、每一种仪式,都如同跳动的文化脉搏,在岁月更迭中绵延不息。


在这个万象更新、阖家欢乐的春节期间,遵义市博物馆成为了人们探寻文化根脉、感受传统魅力的热门之地。馆内陈列的文物,宛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无数藏品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带着历史的工艺光辉与文化印记,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古今、探寻年味脉络的奇妙窗口。







在遵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桐梓人”右上内门齿(仿制品)静静陈列着。它的原件于1972年出土自桐梓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一时期正是人类演化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枚牙齿属于一位老年个体,齿根、齿冠保存完整,在古人类化石里十分珍贵。它由人牙化石构成,作为人体较为坚硬的部分,在漫长岁月中得以留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关键线索。



与这枚内门齿一同“诉说历史”的,还有“桐梓人”右上第一前臼齿(仿制品)。它同样出土于桐梓岩灰洞,虽齿冠颊面和颊侧齿根缺失,但齿冠咬合面几乎完整且未磨耗,经鉴定属于一年轻个体。这两枚牙齿,一老一少,共同拼凑出“桐梓人”群体的部分面貌。



时间回溯到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公社进行地质普查。工人何仁,凭借着对考古的热爱,在留守工地时四处探寻,在岩灰洞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堆积。他敏锐地意识到其重要性,自费向中国科学院发电报报告。随后,专家们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发掘,不仅找到了“桐梓人”的牙齿化石,还有25种哺乳动物化石、12件旧石器以及烧骨等珍贵文物。这一发现震惊世界,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进化链条中20万年左右的空白,也证明了“桐梓人”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掌握用火技术的古人类。




这些看似与春节年味毫无关联的牙齿化石,实则蕴含着独特的年味脉络。春节期间,阖家团圆时,人们总爱围坐在一起,听长辈讲述家族的故事,追溯先辈的足迹。“桐梓人”牙齿化石,便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先辈的珍贵遗迹。它们让我们知晓,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桐梓人”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我们在春节团聚,传承着家族的亲情纽带,而“桐梓人”或许也曾有他们的相聚时刻,虽形式与现在大不相同,但那份对群体的依赖、对相聚的珍视,历经岁月流转,或许正是如今春节团圆文化的根源所在。


春节还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桐梓人”作为远古祖先的代表,他们的牙齿化石让这份追思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在春节祭祀,感恩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生存基础,“桐梓人”在艰难的远古时代,学会了使用火,改变了饮食方式,促进了大脑发育,推动人类向文明迈进,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恩,这也让春节祭祀的内涵更加厚重。


凝视这些“桐梓人”牙齿化石仿制品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远古的先辈们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联系。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承载着人类进化的历史,也暗藏着春节年味的文化密码。在这个欢乐喜庆的节日里,它们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珍视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让春节的年味在文化的传承中愈发醇厚。


更多内容请关注直播遵义视频号

↓↓↓


更多新闻



全媒记者:许帮、匡斌、徐晃

一审:何祖嘉

二审:郑玉洁

三审:陈开艳

总值班:云彬 隆嫒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直播君微信:zbzy-zbj

抖音号:搜索“直播遵义”


在看的你最美!



直播遵义
倾听民声,服务民众,《直播遵义》你了解遵义的第一选择!热线电话:0851-273961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