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

学术   2024-12-09 17:00   山东  

2024年11月23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根据《行动计划》,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行动计划》明确,在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筑基行动过程中,要强化强化可信数据空间规范管理,可信数据空间参与各方须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动态感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治理监管等要求,建立可信数据空间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引导和规范第三方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能力评估。

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度、培训教育、监测评估等多个环节。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合规政策和制度,确保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不断优化管理体系。

本文旨在为企业搭建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相关参考,助力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规政策与制度建设

(一)制定企业内部合规政策

企业内部合规政策是整个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的基石,它为企业在数据相关活动中的行为提供了总体指导原则和方向。

首先,合规政策应明确阐述企业对于遵守法律法规的坚定承诺,涵盖国内相关的数据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在涉及跨境数据业务时需考虑的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规定等,表明企业无论在何种运营场景下,都将严格依法行事,保障数据活动的合法性。

其次,要界定可信数据空间的范围和边界,清晰说明哪些数据、业务流程、参与主体等纳入该空间的管理范畴,例如明确企业内部存储的各类业务数据、通过合作获取的外部数据以及运用这些数据开展的数据分析、共享、交易等活动都属于可信数据空间的管理范围,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模糊地带。

再者,合规政策需确立数据治理的基本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在可信数据空间中,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数据管理、合规保障方面的具体职责。比如,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收集、存储和日常维护等基础工作,法务部门负责审查数据相关活动的法律合规性,技术部门保障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等,通过清晰的职责划分确保每一项数据相关工作都有对应的责任主体,便于后续的监督和问责。

此外,还要在合规政策中设定违反规定的惩处机制,明确对于故意或无意违反数据合规政策的行为,将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惩处措施,如警告、罚款、绩效扣分、解除劳动合同等,以此来强化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督促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合规要求。

(二)建立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相关制度

1.数据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应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从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到销毁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规范。

在数据收集方面,规定必须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明确收集的数据类型、收集的方式以及需要向数据主体履行的告知义务等内容。例如,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要通过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告知用户收集的具体目的(如用于优化服务、精准营销等)、收集的数据范围(如姓名、联系方式、浏览记录等)以及用户享有的权利(如查询、更正、删除等权利),并获取用户明确的同意,确保收集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对于数据存储,要制定严格的存储标准,包括选择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介质和存储环境,规定存储数据的加密要求(如采用何种加密算法、密钥的管理方式等),同时对数据存储的备份策略进行明确,确保数据在遭受意外情况(如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时能够及时恢复,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数据使用环节,需明确规定使用数据的授权流程,任何部门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数据的行为。同时,对于数据共享,要建立合作伙伴的准入机制,在与外部主体共享数据前,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签订详细的数据共享协议,明确双方在数据使用、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共享过程的数据安全。

最后,在数据销毁方面,制定明确的数据销毁流程和标准,当数据达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或不再有使用价值时,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彻底销毁,防止数据被不当留存或泄露。

2.数据安全制度

数据安全制度重点关注如何防范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威胁,保障可信数据空间内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从外部安全防护来看,要求企业部署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通过合理配置这些设施的安全策略,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阻止外部未经授权的访问,及时发现并阻断各类网络攻击行为(如 SQL 注入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保障网络边界的安全。

在内部安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员工权限管理,依据“最小权限原则”为不同岗位的员工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定期审查和更新权限,确保员工只能访问和操作其工作所需的最少数据量,避免权限滥用导致的数据安全风险;二是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制定员工在使用办公设备、访问企业数据等方面的安全操作指南,如禁止在办公区域外使用未加密的移动设备访问企业数据、禁止随意下载安装未经许可的软件等,减少因员工违规操作引发的数据安全隐患。

同时,还要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安全事件时,各部门和人员的应急职责、处理流程以及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降低数据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3.数据隐私制度

数据隐私制度旨在保护数据主体的隐私权益,确保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数据处理活动符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首先,细化数据主体权利保障机制,明确数据主体对其个人信息拥有查询、更正、删除、撤回同意等权利,并且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方便数据主体行使这些权利。例如,设置专门的用户服务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交权利行使的请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并反馈结果。

其次,对于敏感数据(如医疗健康数据、金融数据、未成年人信息等)要实施特殊的保护措施,除了遵循更为严格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要求外,还需进行单独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如在存储时采用高强度加密、访问时进行多重身份验证等,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再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严格规范数据的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操作,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和验证机制,确保经过处理后的数据确实无法再识别出特定的数据主体,防止因匿名化处理不当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最后,建立数据隐私监督机制,定期对数据隐私保护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隐私问题,同时关注外部隐私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数据隐私制度,确保始终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

合规培训与教育


(一)开展全员合规培训

全员合规培训是提升企业整体合规水平的重要举措,需要覆盖企业内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所有员工,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并熟悉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要求。
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要深入讲解国内及国际上与可信数据空间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运营者保障网络安全的义务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对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涉及的数据隐私保护规定等,让员工明白法律的红线在哪里,知晓哪些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

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制定的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相关制度进行培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违反这些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企业因数据泄露面临巨额罚款、声誉受损、客户流失等情况,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合规操作与自身利益以及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增强对合规制度的重视程度。

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以通过制作专业的培训视频、课件等,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学习,设置在线测试环节,检验员工的学习效果,对于未通过测试的员工要求其重新学习,直至掌握相关知识;线下则可以组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外部专家、法律学者或内部资深合规管理人员进行授课,现场解答员工在合规方面存在的疑问,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此外,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差异化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技术部门的员工,重点培训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开发、运维等方面的合规要求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对于市场营销部门的员工,着重讲解在利用数据进行营销活动时,如何确保符合数据使用的授权范围以及隐私保护规定等,使培训更贴合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员工运用合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员工合规意识与能力

提升员工合规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从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将合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通过内部宣传标语、宣传栏、企业内刊等多种渠道,宣传合规文化,强调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合规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共同追求。例如,定期发布企业内部的合规成功案例,展示合规操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通报违规行为及处理结果,起到警示作用,营造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合规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遵守合规要求,参与合规管理工作。相反,对于违反合规规定的员工,严格按照既定的惩处机制进行处理,强化负面激励,让员工清楚认识到违规行为的成本,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此外,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鼓励员工参加外部的合规培训课程、研讨会、行业论坛等活动,拓宽合规视野,了解行业最新的合规动态和最佳实践经验,并要求员工将所学知识带回企业,与同事分享交流,共同提升企业整体的合规意识和能力水平,更好地应对可信数据空间不断变化的法律合规挑战。

合规监测与评估

(一)建立合规监测机制

合规监测机制是实时把控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合规状况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数据相关活动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

1.搭建合规监测平台

利用技术手段搭建合规监测平台,整合企业内部的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员工操作行为记录系统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数据的流动情况、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员工的操作行为是否存在合规风险。例如,通过监测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异常的数据访问请求,判断是否有外部黑客攻击或内部员工违规访问数据的迹象;通过分析员工操作日志,核查是否存在超权限操作、数据违规下载等不合规行为。

2.设立合规监测岗位

企业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合规监测岗位或团队,负责日常的监测工作,其成员需具备法律、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合规风险信号,并及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当监测到某部门频繁出现超出授权范围的数据使用请求时,合规监测人员要迅速判断是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的正常情况,还是存在潜在的违规风险,若是后者,则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原因。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合规风险设定相应的预警阈值,当监测到的数据或行为指标超出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理。例如,设定数据传输量异常增长的预警阈值,当短时间内数据传输量超出正常范围过多时,系统自动向数据管理部门和安全部门发送预警通知,提醒其排查是否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以便能够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4.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合规监测团队要定期与数据管理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等进行信息交流,了解业务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可能对合规产生影响的因素,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和策略,确保监测机制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运营需求,全面、准确地发现潜在的合规风险。

(二)定期进行合规评估与改进

定期进行合规评估与改进是保持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的评估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使企业始终符合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要求。

合规评估应定期开展,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可以选择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合规评估,同时在重要业务调整、法律法规重大变化等关键节点也应及时开展专项评估。评估过程要全面覆盖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各个方面,采用内部审计、问卷调查、现场检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内部审计方面,由专业的内部审计团队按照既定的审计标准和流程,对数据处理活动的合法性、数据系统的安全性、隐私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详细审查,出具审计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数据主体对企业合规情况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实际参与数据相关活动中所发现的合规问题或感受到的不合理之处;现场检查则重点针对数据存储机房、网络设备等关键场所和设施进行实地查看,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数据存储是否符合规定等情况。

根据合规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的目标、措施、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确保改进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对于发现的合规问题,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如修订相关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优化技术系统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同时,建立改进效果跟踪机制,对改进后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验证改进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真正消除了合规风险,若发现改进效果不理想,需及时调整改进方案,再次进行改进,通过不断的评估与改进循环,持续优化企业的合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法律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够稳健、可持续地发展。

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各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运营方和监管方等不同角色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日常活动中,均需严格依照相关“规则”行事,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流转有序、使用合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生态系统,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数据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充分释放其价值,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
作者:王译萱、马清泉
来源: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

2024年11月23日,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这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进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根据《行动计划》,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行动计划》明确,在推进可信数据空间筑基行动过程中,要强化强化可信数据空间规范管理,可信数据空间参与各方须遵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动态感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治理监管等要求,建立可信数据空间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引导和规范第三方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核心能力评估。

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度、培训教育、监测评估等多个环节。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合规政策和制度,确保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不断优化管理体系。

本文旨在为企业搭建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相关参考,助力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规政策与制度建设

(一)制定企业内部合规政策

企业内部合规政策是整个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的基石,它为企业在数据相关活动中的行为提供了总体指导原则和方向。

首先,合规政策应明确阐述企业对于遵守法律法规的坚定承诺,涵盖国内相关的数据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在涉及跨境数据业务时需考虑的目标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规定等,表明企业无论在何种运营场景下,都将严格依法行事,保障数据活动的合法性。

其次,要界定可信数据空间的范围和边界,清晰说明哪些数据、业务流程、参与主体等纳入该空间的管理范畴,例如明确企业内部存储的各类业务数据、通过合作获取的外部数据以及运用这些数据开展的数据分析、共享、交易等活动都属于可信数据空间的管理范围,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模糊地带。

再者,合规政策需确立数据治理的基本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规定在可信数据空间中,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数据管理、合规保障方面的具体职责。比如,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收集、存储和日常维护等基础工作,法务部门负责审查数据相关活动的法律合规性,技术部门保障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等,通过清晰的职责划分确保每一项数据相关工作都有对应的责任主体,便于后续的监督和问责。

此外,还要在合规政策中设定违反规定的惩处机制,明确对于故意或无意违反数据合规政策的行为,将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惩处措施,如警告、罚款、绩效扣分、解除劳动合同等,以此来强化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督促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合规要求。

(二)建立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相关制度

1.数据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应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从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到销毁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规范。

在数据收集方面,规定必须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明确收集的数据类型、收集的方式以及需要向数据主体履行的告知义务等内容。例如,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要通过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告知用户收集的具体目的(如用于优化服务、精准营销等)、收集的数据范围(如姓名、联系方式、浏览记录等)以及用户享有的权利(如查询、更正、删除等权利),并获取用户明确的同意,确保收集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对于数据存储,要制定严格的存储标准,包括选择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介质和存储环境,规定存储数据的加密要求(如采用何种加密算法、密钥的管理方式等),同时对数据存储的备份策略进行明确,确保数据在遭受意外情况(如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时能够及时恢复,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数据使用环节,需明确规定使用数据的授权流程,任何部门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数据的行为。同时,对于数据共享,要建立合作伙伴的准入机制,在与外部主体共享数据前,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签订详细的数据共享协议,明确双方在数据使用、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共享过程的数据安全。

最后,在数据销毁方面,制定明确的数据销毁流程和标准,当数据达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或不再有使用价值时,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彻底销毁,防止数据被不当留存或泄露。

2.数据安全制度

数据安全制度重点关注如何防范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威胁,保障可信数据空间内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从外部安全防护来看,要求企业部署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通过合理配置这些设施的安全策略,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阻止外部未经授权的访问,及时发现并阻断各类网络攻击行为(如 SQL 注入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保障网络边界的安全。

在内部安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员工权限管理,依据“最小权限原则”为不同岗位的员工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定期审查和更新权限,确保员工只能访问和操作其工作所需的最少数据量,避免权限滥用导致的数据安全风险;二是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制定员工在使用办公设备、访问企业数据等方面的安全操作指南,如禁止在办公区域外使用未加密的移动设备访问企业数据、禁止随意下载安装未经许可的软件等,减少因员工违规操作引发的数据安全隐患。

同时,还要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在发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安全事件时,各部门和人员的应急职责、处理流程以及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降低数据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

3.数据隐私制度

数据隐私制度旨在保护数据主体的隐私权益,确保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数据处理活动符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首先,细化数据主体权利保障机制,明确数据主体对其个人信息拥有查询、更正、删除、撤回同意等权利,并且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方便数据主体行使这些权利。例如,设置专门的用户服务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交权利行使的请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并反馈结果。

其次,对于敏感数据(如医疗健康数据、金融数据、未成年人信息等)要实施特殊的保护措施,除了遵循更为严格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要求外,还需进行单独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如在存储时采用高强度加密、访问时进行多重身份验证等,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再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严格规范数据的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操作,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和验证机制,确保经过处理后的数据确实无法再识别出特定的数据主体,防止因匿名化处理不当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最后,建立数据隐私监督机制,定期对数据隐私保护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隐私问题,同时关注外部隐私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数据隐私制度,确保始终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

合规培训与教育


(一)开展全员合规培训

全员合规培训是提升企业整体合规水平的重要举措,需要覆盖企业内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所有员工,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并熟悉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要求。
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要深入讲解国内及国际上与可信数据空间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运营者保障网络安全的义务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对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涉及的数据隐私保护规定等,让员工明白法律的红线在哪里,知晓哪些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

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制定的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相关制度进行培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违反这些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企业因数据泄露面临巨额罚款、声誉受损、客户流失等情况,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合规操作与自身利益以及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增强对合规制度的重视程度。

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以通过制作专业的培训视频、课件等,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学习,设置在线测试环节,检验员工的学习效果,对于未通过测试的员工要求其重新学习,直至掌握相关知识;线下则可以组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外部专家、法律学者或内部资深合规管理人员进行授课,现场解答员工在合规方面存在的疑问,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此外,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差异化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技术部门的员工,重点培训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开发、运维等方面的合规要求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对于市场营销部门的员工,着重讲解在利用数据进行营销活动时,如何确保符合数据使用的授权范围以及隐私保护规定等,使培训更贴合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员工运用合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员工合规意识与能力

提升员工合规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从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将合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通过内部宣传标语、宣传栏、企业内刊等多种渠道,宣传合规文化,强调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合规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共同追求。例如,定期发布企业内部的合规成功案例,展示合规操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通报违规行为及处理结果,起到警示作用,营造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合规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遵守合规要求,参与合规管理工作。相反,对于违反合规规定的员工,严格按照既定的惩处机制进行处理,强化负面激励,让员工清楚认识到违规行为的成本,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此外,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机会,鼓励员工参加外部的合规培训课程、研讨会、行业论坛等活动,拓宽合规视野,了解行业最新的合规动态和最佳实践经验,并要求员工将所学知识带回企业,与同事分享交流,共同提升企业整体的合规意识和能力水平,更好地应对可信数据空间不断变化的法律合规挑战。

合规监测与评估

(一)建立合规监测机制

合规监测机制是实时把控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合规状况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数据相关活动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

1.搭建合规监测平台

利用技术手段搭建合规监测平台,整合企业内部的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员工操作行为记录系统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数据的流动情况、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员工的操作行为是否存在合规风险。例如,通过监测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异常的数据访问请求,判断是否有外部黑客攻击或内部员工违规访问数据的迹象;通过分析员工操作日志,核查是否存在超权限操作、数据违规下载等不合规行为。

2.设立合规监测岗位

企业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合规监测岗位或团队,负责日常的监测工作,其成员需具备法律、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合规风险信号,并及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当监测到某部门频繁出现超出授权范围的数据使用请求时,合规监测人员要迅速判断是业务需求变更导致的正常情况,还是存在潜在的违规风险,若是后者,则需进一步深入调查原因。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合规风险设定相应的预警阈值,当监测到的数据或行为指标超出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理。例如,设定数据传输量异常增长的预警阈值,当短时间内数据传输量超出正常范围过多时,系统自动向数据管理部门和安全部门发送预警通知,提醒其排查是否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以便能够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4.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合规监测团队要定期与数据管理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等进行信息交流,了解业务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可能对合规产生影响的因素,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和策略,确保监测机制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运营需求,全面、准确地发现潜在的合规风险。

(二)定期进行合规评估与改进

定期进行合规评估与改进是保持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的评估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使企业始终符合可信数据空间的法律合规要求。

合规评估应定期开展,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可以选择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合规评估,同时在重要业务调整、法律法规重大变化等关键节点也应及时开展专项评估。评估过程要全面覆盖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数据管理、安全、隐私等各个方面,采用内部审计、问卷调查、现场检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内部审计方面,由专业的内部审计团队按照既定的审计标准和流程,对数据处理活动的合法性、数据系统的安全性、隐私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详细审查,出具审计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数据主体对企业合规情况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实际参与数据相关活动中所发现的合规问题或感受到的不合理之处;现场检查则重点针对数据存储机房、网络设备等关键场所和设施进行实地查看,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数据存储是否符合规定等情况。

根据合规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的目标、措施、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确保改进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对于发现的合规问题,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如修订相关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优化技术系统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同时,建立改进效果跟踪机制,对改进后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验证改进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真正消除了合规风险,若发现改进效果不理想,需及时调整改进方案,再次进行改进,通过不断的评估与改进循环,持续优化企业的合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的法律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够稳健、可持续地发展。

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各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运营方和监管方等不同角色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日常活动中,均需严格依照相关“规则”行事,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流转有序、使用合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生态系统,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数据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充分释放其价值,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

王译萱

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

律师

马清泉

山东文康(西海岸)律师事务所

律师

来源:山东省律师协会

编辑:苟佳、陈晓

责任编辑:王译萱、马清泉

审核:林扬


青岛市律师协会
树正气、做实事、守规矩、讲团结、比奉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