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海关总署@金钥匙杂志 微信公众号)
文、图 / 合肥海关所属马鞍山海关 郑航宇
时间是否有刻度?
我想大抵应该是有的。是以一年为单位,还是以五年为单位,抑或是以十年为单位?是和自己的年龄成正相关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只要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要拓展生命的宽度,人生如此,单位亦然。如今,悄然间,马鞍山海关也到了以十年为刻度单位计算年轮的时候,才觉得时常挂在嘴边的“岁月如梭”这个词,是那么贴切,又是那么熟悉,此刻,我与马鞍山海关有了共情。
◉ 马鞍山海关办公大楼
站在三十年的时间刻度上,想下笔记录些什么,写什么?怎么写?脑海中不自觉地涌现出很多场景、很多画面、很多人和事,历历在目,但是下笔又不知从哪里开始,也许应验了宋之问笔下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意境。定下神来,突然想起,既然和马鞍山海关一同走过了二十年,六千多个日夜,每天上班和下班,不都是从院外走到院内,从楼上走到楼下吗?为何不写写我们海关院内的三栋楼呢?此时,忽然感觉到回忆真的是既缥缈而又玄幻的存在,我们往往最忽略的,恰恰是身边最熟悉、最习以为常的事和物,难怪鲁迅会在他的《秋夜》一文中,开头就写了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就写写我们海关院内的三栋楼吧。
◉ 马鞍山海关开关仪式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时,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悬挂于大楼两侧的“马鞍山海关”五个金灿灿的铜字,下方还有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印章。那时,同事们就给我介绍过这幅字的由来。后来,在工作中,但凡首次来海关的领导、同事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幅字,我每次也会像第一次进单位时同事告诉我那样,向他们介绍这幅字的来历,这也许就叫传承吧。
但是,我们这栋楼也有一个“未解之谜”,就是她的造型非常奇特,尤其是中间孤兀竖立的柱子和它底下微微翘起的屋角,我向多位同事求证过当时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标准答案,我猜想设计者是想表达以中间柱子为船的桅杆,翘起的屋角为船头,暗含着海关向海而行、乘风破浪的寓意和希望,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也许只有哪天见到大楼的设计师,才能得到验证吧。
◉ 马鞍山海关北附属楼改造效果图
再说说我们的北附属楼吧,它被大家熟知的名字是“塞纳河畔酒店”,直到现在,很多人问起这栋楼,依然叫这个名字,欧式的外观、伸出院外的门楼、沿街的玻璃装饰是它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与我们的大楼不成一体,但是无论是从远处还是高处看,还是别有一番风味。记得我刚入关时,进进出出的汽车、满满当当的院落、熙熙攘攘的人群,见证了这栋两层小楼曾经历过的辉煌。现在北附属楼改造成了我们的食堂和活动场所,属于它的辉煌虽暂告段落,但是它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为马鞍山海关的成长作出了贡献,也开启了本应归属于它的那份宁静,就如同它身后的马鞍山海关,三十年来,也历经了风雨低谷,但必将迎来属于它的阳光和辉煌!
◉ 马鞍山海关南附属楼
最后聊聊我们的南附属楼吧,我见证了它的诞生、曲折、落寞和重生的整个过程,如果说大楼也是有生命的话,它就是我的挚友!刚入关时,它的前身还是一片空地,据说,这块地原先是一个水塘,与雨山湖的水系是连通。至今我还记得,开工那天,鞭炮齐鸣,全关同志在后院共同为它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
也许历久才能弥新,后来这栋三层小楼如同北附属楼一样,也经历了几重波折,历任领导班子都为它奔走呼吁,想办法、筹资金,终于以现在的面貌屹立在我们的海关大院里,虽然不尽完美,但是终归成了我们院内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它好像也在诉说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三个十年,三栋楼,变的是时间,变的是外观,不变的是马鞍山海关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精气神,最好的祝福就是忠实的陪伴,期待更加美好的十年、二十年……
供稿:马鞍山海关
文、图:郑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