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访问归来之后,赫鲁晓夫判断: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了

百科   2024-11-12 21:50   河北  

1954年从中国访问归来之后,赫鲁晓夫居然这样判断中苏的关系: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了。
1953年3月斯大林出现严重中风并去世之后,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职务其实发生了一定的波折,赫鲁晓夫最终笑到了最后,他战胜了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因此,1954年访问中国时,赫鲁晓夫虽然已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他也刚刚坐上这个位置而已,位置并不稳定。所以,赫鲁晓夫急需中国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第二大国的支持。

也正是因此,当时赫鲁晓夫不仅访问中国的频次很高,同时,也给予了远比斯大林更为大方的援助。

可以说,50年代,赫鲁晓夫决策的对中国援助,远比斯大林更为大方,也更为深入。
所以,1954年的赫鲁晓夫和中国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处于蜜月时间,为什么正处于蜜月时间的赫鲁晓夫在访问中国之后,却得出一个“同中国人的冲突难以避免”的结论呢?
赫鲁晓夫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赫鲁晓夫对此也有过清晰的解释,他说,是“根据毛泽东的各种言论得出结论的”。
而且,赫鲁晓夫还煞有介事的分析了他访问中国时期的真实感受。

赫鲁晓夫说,在“我访问北京时,气氛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每个人都殷勤、巴结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但我还是看穿了他们的虚伪”。
很显然,在赫鲁晓夫这个典型的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新中国对他的热情和好客被他理解为“虚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自然看所有的事情都是负面的。
所以,在北京访问期间,新中国虽然给予了赫鲁晓夫极高的机遇,但是在赫鲁晓夫看来却截然不同:
“我们经常在一个游泳池旁躺着,像最重要最好的朋友那样谈论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实在甜的有点令人恶心,当时的气氛是令人作呕的”。

有趣的是,一惯好大喜功,见小利而忘,干大事而牺牲的赫鲁晓夫不但胆子和政治智慧不怎么样,甚至就连智商都算不上多高。
因为,在与毛主席的交谈期间,他甚至听不懂毛主席究竟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讲的某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戒备,我始终也没有搞清楚他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想,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方法有点特别吧。总之,我觉得毛泽东有些话讲的过于简单,有些话又讲的太复杂”。

而且,这个傲慢又自大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其实并没有想过,当他在中国感到“虚伪”,感到“与中国的冲突难以避免”的时候,其实毛主席对这个粗鲁蛮横的苏联领导人也不太感冒。因此,后来毛主席曾点评赫鲁晓夫说: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


鸢飞九天
一起聊一聊,历史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